第51卷《坦玛布嘎拉朗玛坦萨麻苏桑》
《坦玛布嘎拉朗玛》内容简介 勐阿鲁伽玛国王和王后一直没有生育儿女,他们每天都乞求神的帮助。在天神王因陀罗的帮助下,王后生下布嘎拉朗玛和贺拉满两个王子。国王非常宠爱他们,打算让他们其中一个来继承王位;这引起了王妃牙瓦帝的不满,因为她想让自己的儿子杰答扎和苏答扎来继承王位。为了达到目的,她设计陷害布嘎拉朗玛和贺拉满俩兄弟;国王不知是计,把俩王子驱逐出王国,流放到大森林里,并把王后也赶出了王宫。在天神王因陀罗的帮助下,俩王子凭借着机智勇敢建立了新的王国,布嘎拉朗玛当上了国王,并娶了美丽的银山国七姐妹为妻。贺拉满英勇善战,帮助勐乌达玛塔尼王国战胜妖魔,赢得了国王的信任;国王把公主嫁给他并让他继承了王位。最后,布嘎拉朗玛和贺拉满率军队打回勐阿鲁伽玛,在战场上杀死了杰答扎和苏答扎;王妃牙瓦帝也受到神的惩罚,落入了阿鼻地狱被烧死。布嘎拉朗玛和贺拉满接回母亲,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坦萨麻苏桑》内容简介 《坦萨麻苏桑》即《俗世韵文经》,是以西双版纳傣文撰写的韵文体佛经著作。类似汉族《三字经》形式:三字一句。其诵读起来,朗朗上口,易懂易记,易于传播。
《坦萨麻苏桑》通过佛祖金口,不厌其烦地讲述人世间生老病死的艰辛苦难,同时,大力宣扬阿鼻地狱的恐怖场景,再诉说涅槃天堂的美好幸福,然后教导人们:怎样才能摆脱世间一切灾难,怎样才能脱离苦海到达涅槃。经文通过生动形象、详细具体的宣讲,以达到引导人们走上信仰佛教道路的目的。
《坦萨麻苏桑》中运用了大量生动形象又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南传上座佛教许多枯燥乏味的教理教义,变成了朗朗上口的诗歌词句或者“快板书”、“顺口溜”,使文化水平不高的普通信众,也能念在嘴上,记在心中。这,也是它得以数千年传承不衰的原因之一吧?
《坦萨麻苏桑》中劝人“走正道,不杀生,行善事,积功德”等,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古代傣族社会的文明意识,在今天仍具有可借鉴的积极意义。
由于傣语与汉语词意、音韵的差异,译文无法完全对译成三字一句的汉语韵文。
第52卷《白马凌波》简介 《白马凌波》是在西双版纳傣族中流传广泛的民间叙事长歌之一。它深受广大傣族群众的喜爱和欢迎,因而得以代代传诵。
《白马凌波》故事情节起伏跌宕,一波三折,扣人心弦;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主次分明,情感真挚。其中,有关战争谋略和血腥场景的凝重描写,有关人生经历的悲欢离合和善恶报应等的真情叙述,既令人惊心动魄,又使人百感交集,嗟吁不已。
《白马凌波》主要情节为:穷孤儿扁版四处流浪乞讨,后来到佛寺拜僧为师,修身学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被勐沙哩小公主婉娜的招亲花环套中,被招为驸马。但由于勐沙哩国王看不起他出身低贱,认为这样的驸马有损王国体面,而婉娜又固执地要嫁给扁版。国王恼羞成怒,遂将一对新人逐出家门。婉娜跟随扁版四处飘零,后来隐姓埋名,在边远小寨曼养丙落户为平民。不久,邻国勐货代举兵入侵。扁版应征入伍,反抗侵略,由于屡建战功,被勐维扎国王提拔为大将军,从此名扬天下,并在一次行军途中意外地获得了神奇的白骏马。
岳父沙哩王又愧疚又恐惧,便设毒计陷害女婿,诬告扁版如何欺压百姓和士兵,如何贪赃枉法,按兵不动,有反叛通敌之嫌,挑唆大国王早日将其铲除。勐维扎国王将信将疑,下令将其调回京城审查。沙哩王乘机篡改大国王命令,说成押回治罪,当夜命心腹大臣将其捆绑在他的座骑白骏马背上,撵进大河,企图神不知鬼不觉地把他淹死,并借河水毁尸灭迹。
谁知,白骏马入水竟不沉底,而是凌波踏浪,如履平地,载着扁版扬长而去。不过,到了对岸后,却被敌营将领俘获,押至勐货代王城。因其曾斩杀自己多员战将,国王欲将其处斩,却被公主乖枫劝阻并解救。国王被乖枫“两勐和平相处,会给百姓带来好处”的主张打动,并察觉小公主对扁版的爱恋,就成全了这段姻缘,将其招为驸马。
扁版的第一个妻子婉娜公主,因很久不见丈夫的家书,十分想念和担心,就用白鸽传书取得联系。扁版接信后,非常思念爱妻,并想澄清自己的冤情,就请求乖枫和她的父王,让自己先回去澄清事实,再来接乖枫团圆。勐货代国王和公主深明大义,准其回国,并派人护送到边境。白骏马又凌波踏浪,载他返回故乡。途中,他因嫉妒神射手小男孩念达箭术比自己高超,趁其不备而将小男孩射死,回到家后才知,那男孩竟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他又气又急,当场晕死。后来,念达被一位老农用起死回生的仙药救活,全家才得以团聚。
后来,他的冤情得到昭雪,不仅官复原职,还被封为勐沙哩的新国王。他的岳父和四大臣遭到惩罚,或瘫痪或痴呆。扁版继承王位后,经婉娜王后同意,将勐货代的乖枫公主接来,与婉娜王后一起和睦相处,美满生活,直到终老。
长歌中,除白骏马、起死回生仙药等的神话传奇色彩外,始终贯穿着“过分贪婪,必遭报应”、“杀戮过分,罪孽深重”、“善恶有报”等佛家理念,具有劝人向善、淡泊宁静的教化作用。
第53卷《波罗蜜经》(上、下册)内容简介 西双版纳傣文版《波罗蜜经》,是南传上座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内容极其丰富,详细记载了佛祖释迦牟尼成佛前的种种艰难历程和成佛后如何拯救三界众生的神奇经历,以及佛祖涅槃后其弟子大规模集结《三藏经》的盛况。其中,以极大的篇幅宣扬了释迦牟尼舍弃一切荣华富贵、尘世亲情和凡人欲望,坚忍不拔地追求觉悟一切知智慧的精神,倡导人们以佛陀为榜样,遵循佛陀教诲,刻苦修行,行善积德,以成正果。
《波罗蜜经》以各种生动形象的故事传说,将行善积德、五戒八戒、生死轮回、善恶报应等枯燥乏味的说教,演变成人们津津乐道的民间故事传说,在不知不觉中将佛经教义,灌输给不同社会地位、不同经济状况、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种族的人们,使人们相信,只有佛教才是拯救世界的唯一希望。可见,南传上座部佛教,之所以能在西双版纳千百年来生生不息地广泛传播,并在广大信众心中生根开花,是与它灵活变通的大众化、世俗化密切相关的。对此,值得深思和借鉴。
《波罗蜜经》卷幅浩大,繁简有序,全书分十章,摘要如下:
第一章 菩提萨未成佛前,出生在贫苦人家,以砍柴为生,后带母亲出海遇难,背母渡海时萌生了以拯救众生脱离苦海为己任的愿望。但在转生若干世之后,才将心中愿望变成祈祷说出口来。
第二章 他转生为维先达腊,因将宝象、王国送给婆罗门而被百姓驱逐。临行前不仅散尽财产,还把妻儿也布施给别人。后被父王接回继承王位,修桥铺路,广行善事,又转生为天神先都西丹,再投生为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悉达多,后继承王位,娶妻耶输陀罗,生子罗睺罗。
第三章 悉达多经天神启示,一心出家修行,魔罗王也劝阻不了。白马载他到阿拔弥河边,就在那里苦修。由于成佛之心过于急切,天王因陀罗下凡启示他要张弛有度。喃苏佳拉布施乳糜给他吃,他把金饭盒丢进尼连禅河,与前两位佛祖的重叠在一起。
魔罗王想在悉达多成佛前扰乱破坏,就带魔兵来攻打并与他斗法,想逼他离开宝座,但斗了十次都没斗赢,就直接向他讨要那个宝座。悉达多请大地女神作证,讲述了一系列寓意深刻的故事,以证明宝座属于自己。
第五章 悉达多继续讲述猎人打猴子遭报应,转生为狗时劝国王别滥杀无辜;转生为黄牛王时为婆罗门赌得一千金;转生为舞男时拒绝富婆引诱;……;转生为西里尖达玛尼国王,锯一半身子给考验他的因陀罗;转生为阿兴达玛国王,把王国送给了别人。
第六章 为了兑现给婆罗门的承诺,他把自己和妻子卖给了别人。大地女神现身打败魔罗王,魔罗王又派三个女儿去勾引悉达多,被感化而道歉。得道成佛后,接受人神朝拜,广收信徒皈依佛门,在鹿野园度过第一个安居期。
第七章 在频婆娑罗国住竹林精舍,战胜恶龙,收伏优楼频罗三兄弟及一千侍从。净饭王派来接他回家的人都跟他出家了。后住榕树寺院,传教父王妻儿,使得正果。岳父不满意,曾派人阻拦他们化斋,结果掉进地狱。
第八章 姨妈用自己种的棉花织布、缝袈裟,献给佛祖,后为比丘尼。表弟召能达被他说服出家,但弟媳不同意,大闹。为建立佛教圣地,他选中了斯里兰卡的大龙王花园,显神威赶走盘踞在那里的妖魔,拿自己的头发给神仙去建佛塔,后又三次扩建,成为标志性建筑。两个龙族因争夺宝座而反目,佛祖去调解,并用小绿豆雀战胜大象的故事开导他们。
第九章 佛祖以一连串精彩的寓言故事,说服龙族皈依佛门,留下苏玛纳侍奉佛塔,自己返回舍卫国给孤独园。应龙王之邀三赴斯里兰卡给龙族说教。八十岁时,舍利弗回家劝邪见的母亲皈依佛门后才涅槃。接着,目犍连、罗睺罗、耶输陀罗先后涅槃而去。
第十章 佛祖生病后,一直拒绝医治,他用精彩的故事对阿难陀说教人生,又给僧众说法,然后才涅槃而去。弟子、门徒、众生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舍利分送各地去安置。阿难陀、迦叶等大长老召集漏尽弟子、阿罗汉等,第一次大集结成《三藏经》。阿难陀在佛祖涅槃二十六年后,于一百零六岁高龄在恒河中流涅槃而去。
第54卷《四榴》内容简介
《四榴》是一部教导人们如何为人处世的论著,是西双版纳贝叶经中的重要著作之一,而且是以诗歌的形式出现。
《四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了人们为人处世的道理,如:王该如何为王?官员该如何为官?夫妻俩该如何生产、操持好家庭?年轻人特别是年轻姑娘该如何对待婚恋?老人该如何做老人?子女该如何尊敬父母和长辈?离异男女该如何重新开始新生活?人们该怎样做才不违背佛法,才不会遭到报应,才能过上幸福生活,摆脱人世间的一切灾难?人们该怎样守持佛法戒律?该怎样尊重佛法僧三宝?该怎样布施行善?等等。它集人间处世规则之大成,而且叙述生动,不乏比喻,使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是一部在古代傣族社会中官员和百姓、男女老少皆宜的经书。
第55卷《娥屏与三洛》(上、下册)内容简介
《娥屏与三洛》是西双版纳傣文版民间叙事长歌,流传广泛,有多个版本,本文仅是其中之一。
《娥屏与三洛》主要讲述:景栋城大富翁的儿子三洛还没长大成人,老富翁就撇下妻儿归天去了。三洛十六岁长成英俊小伙子后,母亲就到处为他张罗提亲、成亲之事。但三洛对本地的姑娘一个也看不上。他听说遥远的勐艮有位美丽善良的公主娥屏,就不顾母亲的阻拦反对,以出门经商为借口,带着弟弟么赛,赶着牛帮离开了家乡。他们翻山越岭,长途跋涉,终于来到美丽繁华的勐艮城,遇到了日思夜想的梦中情人。两人一见钟情,相见恨晚,后经勐更国王王后同意,喜结良缘,然后返回勐景栋。
三洛母亲不满儿子自作主张,娶回异乡女人。尽管善良的娥屏,无微不至地伺候婆婆和丈夫,还是没有赢得婆婆的体谅和认可,反而常遭到婆婆刁难折磨。娥屏以丈夫的爱情为精神支柱,以宽容的襟怀,容忍着婆婆对她的所有恶行。但是,狠毒的婆婆仍不死心。她借故把儿子支派出去探望远亲,自己在家用菜刀砍伤娥屏的脖颈。娥屏倒地晕厥,苏醒后忍着伤痛,临死前挣扎着逃回勐艮,见到了父王母后,因失血过多,念着三洛的名字离开了人世。
三洛遵母命探远亲好容易才回到家,发现妻子娥屏不见了踪影,他就询问母亲,母亲诬称娥屏与人私奔。三洛发现火塘边有血渍,怀疑是母亲杀害或者撵走娥屏,就与弟弟么赛四处找寻。当他和么赛赶到勐更时,死去的娥屏已躺在一副金棺材里,整个勐艮王城,沉浸在失去公主的巨大悲痛中。三洛苦苦哀求,勐更国王答应开棺让三洛再见娥屏一面。当人们打开棺木,三洛最后看了一眼爱妻娥屏,就拔出匕首扎进自己胸口,顿时身亡追随娥屏而去,践行了与娥屏生死与共的海誓山盟。国王将三洛与娥屏一起合葬,满足他们长相厮守的夙愿。金棺火化后,三洛的灵魂化为夜空中的牛郎星,娥屏的灵魂化作了织女星。三洛母亲听么赛回来报告噩耗后,气绝身亡,但阴魂不散,灵魂化作一颗魔鬼星,仍横隔在牛郎星与织女星中间,依然不让他们恩爱相聚。
作者在叙事长歌中,除了歌颂娥屏与三洛的善良勤劳和忠贞爱情,不时还穿插进许多醒世、警世箴言,告诫人们如何为人处世。并结合故事情节的推进,适时劝导人们:晚辈年轻人要如何孝敬老人、如何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老人要如何疼爱、宽容、理解后辈儿女,千万别像三洛母亲那样,处处刁难进而残害自己的儿媳,落得个遗臭万年的千古骂名。长歌的叙事风格,既有浓郁的傣族原始歌谣的简明生动,又带有佛教文化烙印的叙事长诗的细腻委婉等特色。
(责任编辑:王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