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书速递 > 正文

大学教师蒲实《大学的精神》主题讲座在北师大举行

2017年05月26日 09:09    来源:中国经济网   

  5月23日,又中信出版社主办的“大学的精神:教育是让一个人成为最好版本的自己”主题讲座,在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举行。《三联生活周刊》主笔蒲实老师携新书《大学的精神》,《量子大唠嗑》的作者,牛津大学物理学博士马兆远老师也和大家一起分享名校学习的亲身经历与感受。

  据悉,蒲实老师历时七年,通过实地探访,集中采访大学校长、学院领导、教授、大学学生等,追寻7所世界名校的魅力与品格、积淀与气质。报道集结成《大学的精神》一书,由中信出版社出版。读书求知,这个自我提升的过程也许并不依赖于外部环境,不在于你在哪里读大学,而是那求知不止的精神。

  《大学的精神》 中信出版社出版

  蒲实谈斯坦福与哈佛,两种不同的面对外部世界关系模式

  对斯坦福,蒲实说她感觉到一种跟她对大学的设想完全不同的氛围,很多接受采访的斯坦福本科生,说他们在这里学习的目的是创造一个自己的公司,成为一个企业家。他们都想在自己本科生这两到三年中,甚至在完成学业之前就辍学去开创自己的公司。斯坦福大学和当地这些企业资本、产业资本结合得非常紧密,几乎每一个大学的教授都会在企业担任顾问或者股东这样的职务,这是一个大学和资本结合非常紧密的一个地方。

  正是因为对斯坦福的感受,在拜访哈佛的时候,她关注的不仅仅是哈佛的学生能够从哈佛学什么,或者哈佛怎么塑造精英这个问题,她更关心的是一个名校或者一个非常有权势的高等教育机构是如何面对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在哈佛的学问完全是一种绅士贤人式的学问,所有关于古希腊的、关于拉丁语的,还有很多我们今天已经没有多大应用价值语系的这些学问,都是这些人在探索。

 

 蒲实老师给现场同学演讲

  蒲实现场提出疑问“在21世纪,学生对于大学外部世界的关系该如何看待?”

  我们在探究大学起源的时候发现,文科可以说是大学的一个灵魂之一,但是到了90年代的时候,文科的衰退可以说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你不和科学结合,就很难让传统的文科科学获得地位。在这个时候所有人就觉得,大学的意义还在哪里?

  就像哈佛大学90年代的校长提出,大学不是要做一个独立的学术象牙塔,而是要获得社会的承认,如果社会不认可我们,大学又如何存在下去,这是他在90年代提出的疑问。

  我们到了21世纪,现在的大学又是什么呢?蒲实讲述了一个在哈佛读博士朋友的故事,哈佛近几年一直在争论一个问题,叫做学分贬值,因为发现60%到70%的哈佛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都是以全A的成绩在哈佛毕业,所以很多人认为,哈佛的学位已经不值钱了,因为它的学分已经不值钱了,这是21世纪大学所面临的一个普遍性问题。这个问题我今天也很想问一问在座北师大的同学们,你们对于21世纪大学的角色,还有它和外部世界的关系是如何看待的。

  马兆远:牛津就是一个停留在中世纪的城市

  马兆远老师曾作为牛津大学的一名学生。在当晚,他分享了自己对牛津的一些感想,他说牛津是个特别老的学校,几十年没什么变化,谈到牛津人对科学的贡献,他觉得牛津人可能属于对科学作出贡献的第一拨人以后就干别的事去了,后面的工作都是别人去做的。

 

 马兆远老师激情演讲

  蒲实提问马兆远如何看待像牛津、剑桥这样的学校,在科学上和美国一流大学的不同?

  马兆远老师讲述自己在美国伯克利做博士后的生活,晚上两三点回家,早上八九点起床,就去实验室。伯克利的学生做得非常辛苦,牛津学生每天就是喝酒、聊天、划拳,最后大家拿的诺贝尔奖数量差不多。关于创新的定义他们会不一样,牛津更多是在于把不同行业的专业建立一个共同沟通的平台,牛津人是特别能聊天,而且这种聊天经常是跨行业跨得特别大。

  马兆远提出智能取代了人类一些工作,终身学习成为机会

  说到终身学习,就我们关于大学的定义,或者把它做成教史的一部分,可能是把大学的职能变得太短了,马兆远从人工智能方面分析了终身学习的可能性。人工智能在很多方面取代了人类,人类应该去取代新的工作,终身学习这个事情就变成了一个机会,今天的很多大学,似乎更着急的是把学生撵出去,这个是中国大学很严重的一个问题,大学似乎在努力把孩子撵出去创业,去面对这个血淋淋的社会。

  蒲实认为在不同阶段都有一种回到大学里的冲动,哪怕四五十岁的时候也会有,这可能是终身学习的一个方面。

  两位作者共同为现场的师生分享写书心得与阅读体会

  蒲实讲述自己本身职业就是写字,没有太多有什么特别不一样的地方,她分享了再哈佛采访了《深红》校报主编时的故事,哈佛其实是没有新闻系的,这个主编靠着自己的努力追求校园新闻的真相最终成为了华盛顿邮报的记者。她告诉现场的同学们如果作为新闻这个职业,可能去实地调查,去做某一件事情,顺着自己的兴趣点不停地去深究,这种深究可能是无止境的,你可能会花上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去深究,这才会是你真正作品的来源。

  马兆远老师说大学应该死创造一个你跟别人更多交往的地方,书上的信息可能过于单纯或者固化,更多要培养的能力是和别人交往的能力,而且书上的这些东西很快会被人工智能或者计算机学到,另外一个学习的方法很重要就是聊天,这也是回到今天的主题,大学精神。牛津给他一个重要的训练就是在各种场合下,跟各种不同专业的人聊天,会迅速掌握他所了解那个领域里最重要的东西。

(责任编辑 :石兰)

分享到:
35.1K
·延深阅读
  • 1
  • 2
  • 3
  • 4
  • 5
324234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