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评书摘 > 正文

王安石变法:世纪不洗脸的改革家

2019年05月17日 10:13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背景:对王安石的总体评价争议很大,有人赞誉他为中国 11 世纪伟大的改革家,也有人说北宋就是亡于王安石变法,从南宋一直到清代都在否定王安石,明代杨慎说王安石是“古今第一小人”,而梁启超则说:“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

  国则荆公。”

  桂枝香·金陵怀古

  < 王安石 >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

  《后庭》遗曲。

  大意:登临远眺的时候,正好是晚秋时节,天气刚刚变得肃杀。千里的长江像一条白练,远处都是簇拥的碧绿的山峰。残阳里都是远行的船帆,背对着西风,酒旗在飘荡,淡淡的云彩下面是船,白鹭时飞时歇,这景象就是画也难以描绘。

  想起从前这里的繁华,哀叹历史,总是接连不断地悲叹。想起往事历朝历代的荣辱,六朝的风流往事都像流水一样。只有郊外的寒烟和凝绿的衰草一样依旧。现在的商女,还是唱着《后庭》这样的亡国之音。

  从这首词中,可以读出王安石对于过去时代的悲叹和不满。就在写这首词以后的两年,王安石当上了宰相,逐步开始了他的变法之旅。

  宋代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过个几十年就要有变革,过一百年就

  要有重大变革。到了北宋神宗年间,国家很富裕,却总觉得钱不够花。官员们嫌工资低,百姓们嫌税收高,士大夫们还嫌外来文化入侵。在宋神宗年间,佛教风气大盛,在士大夫中形成了两大阵营,尊佛的和反佛的。古人有华夷之辨,有传统孝道的观念,削发出家属于大逆不道,不少人像孙复、石介、欧阳修等,都认为佛教来自外国。从深层上讲,欧阳修等人推崇古文运动,是排斥华丽的骈体文风格。不少佛经的译本都是骈体押韵的,推崇古文是为了排佛。而这期间,最为理性的人,还得说是王安石。

  在苏洵的笔下,王安石是一个“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的人。王安石不关注自己的生活,不经常洗脸洗澡, 十分邋遢。吃饭时, 他只吃自己面前的那道菜, 至于吃什么他不关心。他还以“三不足”为尊,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然而,王安石的儒家思想十分标准正统,他不排佛, 同时主张尊儒。他改革科举时, 规定废除考诗赋, 而改为礼、乐、刑、政等方面的内容。士人们多是以才情而自傲的,王安石遭到了苏轼等人的强烈反对,而赞同他的,只有当朝的投机分子吕惠卿,以及道学先生朱熹、二程等人了。

  北宋历来军费开支巨大,王安石颁布“青苗法”,把政策倾向于重农,让人们不想去当兵而想去种地,最终形成军民合一的状态。这样不用养军队。他开创了世界上最早的“国家银行”,由国家贷款给农民买种子种地,把那些中小地主全部兼并掉。对于官员,一方面高薪养廉,不再像宋初那样,为了防止谋反频繁调动;另一方面裁撤掉冗官冗兵。这些都为国家省了大笔银子。然而,王安石主张的变风俗、立法度,遭到了司马光等人的强烈反对。他搞的“国家银行”,确实弄得

  大量百姓还不起贷款而廉价出卖粮食,甚至卖房子卖牛,最终逃亡, 各由天命。

  按照以往的思维观念,王安石是“改革派”,司马光是“祖宗之法不可废”的顽固守旧派。其实,王安石恰恰是保守的儒家,他认为现行的体制不再遵守圣人之言,圣人是要富民的,所以要变法。而司马光攻击王安石“重利轻义”“与民争利”,王安石却认为“利者义之和,义固所谓利也”。两拨人互相攻击的言论武器,都是孔孟之道子曰诗云,而所号称的,都是为下层百姓打抱不平。

  参考徐文明著《十一世纪的王安石》一书,举两个简单的案件来说一下。当时有个案件,是登州妇女阿云觉得未婚夫太丑,就夜里到夫家,趁着未婚夫熟睡的时候砍了十几刀,结果砍掉了一根手指头,幸好没砍死。阿云自首,表示这个丈夫是包办婚姻,自己不同意,而且只是订婚。王安石经过审理后认为,阿云订婚的日子是在服母丧期间,所以婚姻无效,不算谋杀亲夫,只算故意伤害,再加上自首情节,所以减刑。另一个案件是一对挚友,一个人得到一只善斗的鹌鹑,另一人想要而被拒,因为有交情,就硬把鹌鹑拿走了,结果被鹌鹑主人追上杀死了。王安石认为不应判死刑,因为双方交情再好,硬把鹌鹑拿走,就属于抢劫行为,追上杀死属于抓贼,虽死勿论。

  并不是王安石法外开恩,他的着眼点在于事情发生的缘由,对这个缘由做出儒家的、法制的判断。士大夫阶层反对变法十分强烈,变法没有损害他们的金钱,却损害了他们足以立身的观念。王安石最为难受的不是司马光等重臣,他们之中不乏君子,而是愣头青一样的神宗皇帝。宋神宗的改革总是以赶火车的速度前进,具体

  情况都是由王安石操心。一旦皇上变心了,王安石也就下岗了。由此他两度罢相,最终落得个“商女犹唱后庭花”的感叹。后世的“百日维新”与此一样,维新派只会忽悠光绪皇帝,最终把朝廷弄得大乱。

  王安石开启了宋代党争之风,后来的元祐党争更给北宋贻害不少。他当政时,新科的举子参考考试,无不以他编著的《三经新义》

  《字说》等为必读书目。而元祐党人为了反击讽刺他,甚至编了一个小戏:在孔庙里,王安石和孟子之间互相让座,王安石又让颜回坐,颜回也让王安石,甚至孔子都起身来让。宋代的党争往往是政见和文学、学术观念糅在一起的,更开了一个宋代文字狱的头。苏轼的“乌台诗案”等都是由此而起,每一党上台,都把另一党的几百位重臣贬官罢黜,往死里整。唯一庆幸的是,宋太祖有遗言不杀士大夫。如果在清代,早已人头滚滚了。

  王安石最不可否认的,也是他变法时最为核心的内容,是理财。不论如何,北宋再也找不到一个能和王安石比肩的理财高手了。他搞变法的重要目的是给国家省钱!由此看来,实在可怜了王荆公一片苦心了。只是王安石过于教条不懂民心,他忘了百姓是既不愿意贷款,也不愿意打仗的。搞变法,搞成了没人夸你,搞砸了肯定遭骂。他搞变法为大宋积累下来的钱,最终还是被蔡京带着赵佶给花掉了。

  王安石是个清廉的人,也是宋朝一介极为忠诚的大儒。最终他是为了大宋,积郁成疾病逝。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摘自《宋词中的大宋》 侯磊/著 石油工业出版社

(责任编辑 :石兰)

分享到:
35.1K

·热点推荐

·延深阅读
  • 1
  • 2
  • 3
  • 4
  • 5
324234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