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境
城市
首页 > 读书要闻 > 正文

图书的腰封和外封的价值

2020年04月14日 09:51   来源:文汇报   

  《给作家标个价:旧书店的文学论》[日]出久根达郎著黄悦生译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这是一本非常适合日本文学爱好者的书。作者出久根达郎是在日本旧书行业深耕50余年的“资深行家”,他用非常平和有趣的笔触,讲述了24位日本文学大师的故事。在这本书里可看到这些大师作品的珍本(初版书、禁书、知名设计师作品)是怎样在旧书市场中浮沉与流通的。

  

  旧书业者的苦恼

  

  某日,我因事拜访一位开旧书店的同行。进门,店主正在账房后的一个房间整理书——几百本文库本书脊朝上摆放在地,一边密密麻麻铺满了文库本的外封。

  

  原委是这样的,他上门收购旧书时,对方拿出一大摞全被剥掉外封的文库本,说:“平时上下班途中常在车上看书,嫌外封和腰封碍事,把它们剥掉再放进包里。”

  

  但光秃秃的书可卖不出去。现在的书,一剥掉外封,就只剩下千篇一律的白色封面,十分寒碜。

  

  店主很失望,对方又说:“那些外封和腰封还全部保留着。”随即取出一个大纸箱,里面塞满书的外封和腰封,几十张一捆地叠得整整齐齐。当然,全是新的。

  

  “结果,我就在这里玩翻纸牌了。不过,很难对得上。从早上奋战到现在,只有这么一丁点儿成果。”店主指着旁边的书堆,“难就难在书名和封面老是对不上。就是说,没法通过图案记忆,只能牢牢记住书名才行。”

  

  我问:“这样辛辛苦苦地套上外封的文库本能卖多少钱呢?”

  

  “100日元。”他又补充道,“但如果缺少外封,就一分钱也卖不出去。也就是说,外封加人工费值100日元。”

  

  “还有书的购入成本呢。”

  

  “真没想到,给书套上外封这么费劲呀。这次别说赚钱,简直亏大了。”他喋喋不休地发牢骚。

  

  过了两天,他又打电话给我说:“果然亏大了。整理完后,发现还有很多书和外封是不配套的。外封剩下比较多,都是全新的,不舍得扔掉。你有什么好主意吗?”

  

  没人会单独买张书外封。卖旧书的同行也不会收购。怎么办?我一时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

  

  后来,我偶然向“龙生书林”旧书店老板大场先生提及此事,他一本正经地反问:“那些文库本是从前的旧版书吗?”

  

  “不是,都是近年出版的。其中大多是推理小说。”

  

  “可惜!旧版书就值钱了。”

  

  “噢,是啊,哪怕是文库本的一条腰封也得好好爱护呢。”

  

  我想起大场先生的著作《三岛由纪夫——旧书店的书志学》。此书写于平成十年(1998年),明确记录了三岛由纪夫文库本初版的旧书价格。例如:角川文库《爱的饥渴》在昭和二十六年(1951年)7月15日出版时定价为70日元,如腰封齐全,今天能卖4000日元。翌年3月21日,此书在新潮文库以相同定价出版,该版本如今也能卖3000日元。当时的初版装帧只有腰封,没有外封,后来再版时才加了外封。

  

  品相齐全的天价书

  

  大场先生是把书外封和腰封的价值公之于世的功臣。他这本书堪称先驱之作。我为此书写了如下一段序言:

  

  可以说,开旧书店的人是没有学位的书志学者,是不写文章的书志学者。

  

  学者研究书的来历、内容和影响,而旧书店注重书的外观和品相。两种研究都很重要,但在学界看来,后者似乎低人一等。也许学界认为,开旧书店的人对书的研究只是一种个人爱好而已。

  

  其实,书的性质需要从这两方面考察才能完全把握,所以研究书志学需同时具备科学家的冷静、书迷始终如一的兴趣,以及好事者爱钻牛角尖的精神。

  

  大场很注重书的腰封。但此前的《定本三岛由纪夫书志》(此书曾是三岛著作收藏者的指南)编者却认为腰封毫无意义,未将此类信息收入书中。结果,《裸体和衣裳》(昭和三十四年即1959年出版)初版本有无腰封,后人不得而知。

  

  大场写道:“一般认为,初版书原本就是没有腰封的。”然而,市面上却出现了极少数带有印着“三岛由纪夫小说作法”的红色窄腰封的书。据推测,这可能是把再版时的腰封套到初版书上,也可能是出版社收到书店卖剩退回的初版书后,加上腰封再重新出售。如果属实,就无法断定初版书没有腰封。显然,应该算作“带有腰封的初版书”。

  

  我在序言中继续写道:

  

  可别小看区区一条腰封。我们何其不幸,无缘看见此书刚问世时的模样,也无缘看见作者三岛由纪夫拿到书时爱不释手的模样。正如大场先生所说:“所有文化都是从各种执着和热情之中产生的。”对于看似无足轻重的细节,需要有执着的好奇心。而这正是书志学作为一门学问所欠缺的吧。

  

  开旧书店的人是通过书的售价来体现自己的学问。顺便说一下,《裸体和衣裳》即属于“旧书带有腰封则身价百倍”之例:只有外封、没有腰封的初版书售价1.5万日元;外封、腰封齐全的初版书则卖到15万日元。一条腰封要值13.5万日元呢。

  

  三岛著作的趣味就在于这腰封之中。昭和二十四年(1949年)2月28日讲谈社出版的《宝石买卖》定价为150日元,现在没有腰封的也要8万日元,有腰封的因为罕见,更是卖到70万日元。同年7月5日河出书房出版的《假面自白》定价200日元,现在没有腰封的约四五万日元,外封、腰封齐全品相又好的则卖到50万日元。旧书价格是由顾客决定的,不是由旧书店随心所欲地定价。

  

  河出书房在出版《假面自白》后的次月(8月15日)出版了短篇集《魔群的通过》。从昭和二十三年(1948年)11月20日出版《盗贼》开始,到《魔群的通过》出版,短短九个月,三岛共出了五部作品,一跃成为文坛当红作家。

  

  我和大场聊《魔群的通过》:“大场先生您在书里说过,这本书如果腰封齐全,是三岛作品中价格最高的。现在大概卖多少钱?”

  

  “毕竟现在极其罕见。应该算是战后文学作品中最难买到的。”

  

  “没腰封的偶尔能见到吗?”

  

  “嗯,如果品相上佳,也要卖到20万日元左右。”

  

  “哇,如果腰封齐全、品相又好,一定是天价了吧。恐怕得足足100万日元?”

  

  “反正一定是惊人的数字。”

  

  “三岛的《海岬物语》(昭和二十二年即1947年出版),无论有无腰封都很难买到吧?”

  

  “最近还挺常见的。有两个版本,一种定价50日元,一种95日元。当时正处于战后的通货膨胀期,所以也不难理解。定价50日元的是和纸印刷,分圆脊和方脊两种版本。品相上佳的圆脊版本极其少见。”

  

  “那三岛的处女作《鲜花盛开的森林》呢?”

  

  这部作品是七丈书院在昭和十九年(1944年)10月15日出版的。初版4000册。据说这本书的版税全被三岛用来买旧书了。

  

  “这本书有和纸印刷和西洋纸印刷两个版本。”

  

  “三岛很多书用两种纸张。”

  

  “可能是当时纸张缺乏吧。相比而言,和纸印刷的较多。外封齐全、品相又好,西洋纸印刷的版本现在卖到45万日元,和纸的30万日元左右。”

  

  “这本的腰封呢?”

  

  “这本书原本没有腰封。三岛经常赠书,现在偶尔还能见到有他墨迹的签赠本,价格要翻倍吧。”

  

  “关于三岛著作的腰封,还有什么值得关注的话题?”

  

  “昭和三十二年(1957年)新潮社出版新书开本的《布里塔尼居斯》。此书原是让·拉辛的作品,安堂信也翻译,三岛润色。这本有腰封的就很罕见了。没有腰封大概七八千日元,有腰封的话则卖到20万日元。”

  

  “除了腰封,那关于三岛著作的外封呢?”

  

  “嗯,《布里塔尼居斯》出版的翌年,《走完的桥》(文艺春秋新社)出版。这本书从初版到第四版都使用蓝色纵条纹的函套,但第五版改成红色。红色函套的版本很罕见。所以,初版不过五六千日元,第五版却卖到3万日元左右。这是旧书价格的典型特例——初版便宜,反而是后出的版本贵。”

  

  这种特别信息,原来只有旧书经营者才知道,现在大场先生将其公之于众了。

  

  天才作家之死

  

  昭和四十五年(1970年)11月25日,三岛切腹自杀。当时我在东京下町一家旧书店当店员。午后,去旧书市场的老板打电话回来吩咐:“把三岛的书整理一下。”据说当时有电视的实况报道,但我正在看店,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一中年主妇脸色惨白地冲进店里,嚷道:“三岛的书,我全都要了!”店里书架上摆着好些三岛的书,例如《讨论三岛由纪夫VS.东大全共斗》《叶隐入门》等,《为了年轻的武士》还有好几本。那主妇嚷嚷着说没读过三岛的书,把那些三岛的书全买走了。随后,又有许多中年主妇络绎不绝地来书店,问有没有三岛的书。

  

  我后来才恍然大悟:最先得知三岛自杀的,当然是在家里看电视的那些家庭主妇。然而,当那些主妇像抢购便宜货一样抢购三岛的书时,我还是无比惊讶——她们平时大概从来不看文学书的,更遑论三岛作品了。

  

  库存三岛的书一下子全卖光了。老板回来时,我得意洋洋地汇报战果,他却一脸阴沉。他吩咐“把三岛的书整理一下”,是让我从书架撤下囤积起来,我却自作聪明,把所有与三岛相关的文库本、新书、杂志等一下子卖了个精光。

  

  当时还有一本皮套精装、带签名的限量版《三岛由纪夫自选集》,好像卖了五六千日元。

  

  “在泡沫经济时期,应该值十七八万日元呢。”大场笑道。

  

  “现在,带函套的要卖到十二三万日元吧?”

  

  “三岛自杀之后,他的旧书价格立刻猛涨。”

  

  从那之后,我再也没见过哪一个作家的书如此畅销。

  

  川端康成自杀也曾轰动一时,但书市相对冷静。那个叫嚷着“三岛的书,我全都要了”的中年主妇,现在大概70多岁了。当时买下的那些书,还在吗?或者问:她有没有读过那些书?

  

  我想问当时买书的那些顾客:他们后来的“三岛观”是怎样的?也许,这个答案正是三岛自杀后日本人的精神史,是日本的真实面貌吧。

  

  


(责任编辑 :石兰)

分享到:
35.1K
·延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