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境
城市
首页 > 读书要闻 > 正文

七种人生,女性生存状况的七个维度

2019年09月13日 08:01   来源:文汇报   

  ■姚璐

  当谈论女性主义时,我们很容易陷入三个误区:

  一是以我们所生活的环境来臆断整个世界的女性地位情况。比如许多生活在相对平等的中国一线城市的人们,总是“两耳不闻窗外事”,认为对女性主义的探讨都是无病呻吟,因为“我们已经很平等了”。但实际上,世界许多地区的女权状况糟糕到令人心寒甚至咋舌的地步。

  二是狭隘地将自己所在的地区与某个特定区域进行比较,得出肤浅的结论。比如看了几部反映印度或中东女性地位的电影,就得出一些诸如“我们的女性不用戴头巾、可以夜晚独自出门,所以地位高、生活幸福”之类的结论。但实际上,我们不能总是热衷于从向下比较中获得幸福感,因为我们也处于女性平权运动中的某个阶段,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我们讨论和解决。

  三是只看表面现象,觉察不到许多隐性的“不平等”,自觉或不自觉地为这些“不平等”添砖加瓦。比如中国女性乍看就业率比其他一些国家更高,但对“平衡事业与家庭”的议论和苛求,实际上是让女性陷入了“假平等陷阱”。比如,对“年轻貌美”的趋之若鹜等,同时意味着社会审美的单一,意味着女性只有短暂的一段“黄金时光”,自身价值并不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增加,而对于男性来说,年龄却并不是“泰山压顶”般的压力,男性可以更自如地应对“变老”的过程。

  这三个误区提醒我们:我们所处社会的女权状况、我们所认知到的女性主义理论,未必具有代表性,也未必正确。

  如今,世界各地的女性生存状况千差万别。100多年前,女权主义先驱、哲学家波伏瓦所生活的法国巴黎,“良家女性”还不被允许晚上出门。而100多年后,印度社会依然普遍认为女性不该在夜晚独自出门,非洲某些地区甚至还时兴灭绝人性的女性割礼。时间看似在向前推进,但世界上又有多少地区甚至不如100多年前的巴黎呢?

  我们如何立足于整体,去更全面、更客观、更理性地看待女性权利的问题?个人的生活圈子和阅历终归有限,我们往往不得不借助阅读、电影、纪录片、旅行等各种形式,去了解更多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而《主妇、舞者与牧师:七国女性纪实故事》这本书,就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认知世界的维度。当日本、埃及、印度女性还在平衡家庭与个人生活的天秤,开始尝试在顾全家庭的同时,寻找社会身份认同和自我价值实现时,法国女性已经潜意识地不想被“女性美”所消费。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管中窥豹,看到世界的多样性。

  本书没有选取那些拥有非凡成就的知名女性,而是在女权状况差异很大的七个国家,各选取了一位平凡女性,展示她们的故事和想法。这同时也是一本纪实摄影集。每一个故事结束后,都有一组摄影作品,向读者展示她们的日常生活。图像和文字相辅相成,构成了七个丰满的个体。

  虽然乍看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但实际上,不同地区的观念可以千差万别,差异大到彼此都觉得不可思议。

  比如,日本社会普遍还把女人的婚姻与幸福划上等号,认为女性婚后就该辞职,在家相夫教子。当一个社会把某种生活方式定义为“普遍”和“正常”,也就等同于剥夺了女性的选择权,因为如果她们选择婚后继续工作,非议甚至骚扰就会接踵而至。抛开枯燥的理论分析,我们完全可以跨越地域,看看太平洋彼岸的生活方式,然后重新思考——这种束缚了无数日本女性的枷锁,真的“正常”吗?

  在纽约这个可以消解掉人的身份标签的城市,“女性”不再是一个被赋予刻板印象的群体。男性和女性的区别不会被强调,女性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事业和生活方式,她有着与男性同等的追寻“美国梦”的权利。

  但到了印度,我们会发现,哪怕是相对开明、尊重女儿的家庭,也依然要求女儿天黑前必须回家,并且与男性保持一定距离。如这书中所说:“在印度,大部分女性都遵循着家庭的传统安排,安于现状,从女儿、妻子、母亲到祖母,顺理成章地完成人生中所有身份角色的转换。卑微的社会地位,让她们忙碌一生,却忽略了自己。”要知道,“女儿”“妻子”“母亲”“祖母”这些身份,都基于与他人的关系,这也暴露出这些女权状况非常糟糕的地区的现状——女人只是作为一个依附于他人的“第二性”而存在,而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不依附于他人的“人”而存在。

  在埃及,近年来国内形势的混乱,让女性对如何在个人、职场、家庭、社会和宗教等方面找到合适的位置感到困惑。即使是婚后依然在努力工作的女性,也不得不承认:“如果你想改变世界,就趁结婚前去做,因为结婚后,你连改变电视频道的权利都没有。”

  这些地区的女性生存情况令人叹息,但到了法国,我们又发现,“性别平权”已经被认为是上个世纪的话题。这里的女孩会下意识地与“女性美”的话题保持距离,防止“被消费”。她们更倾向于用自己的眼睛看待自己,而非通过他人设定的评判体系来衡量自身。

  当我们被某些固有观念困住、犹豫不决时,不妨通过这本书,来一次穿越的旅行,站在更高的维度上,了解世界,然后重新审视自我,审视自己的选择。

  纵观女权主义发展这短短100多年的历史,我们会发现,起初,人们认为女性只能呆在家里,不能走进学校接受教育;后来,女孩子在学校同样可以取得好成绩,获得学位证书;再后来,女性在社会上同样可以胜任许多工作,做出有成就的事业。在历史车轮的推动下,我们的视野一步步被打开,越来越认知到性别并不能成为枷锁,我们的选择越来越多样化。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说过:“现代人生活在幻觉中,他自以为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是什么,而实际上他想要的只不过是别人期望他要的东西。要使大家接受这个真理,就必须认识到,弄清楚一个人真正想要什么并不像多数人想的那么容易,而是人必须解决的最大的难题之一。”

  对于身处一个刻板印象和社会期望非常强的社会中的女性来说,更应该警惕外界强加给自己的期待。如果社会对女性的期待是“乖巧、温柔、可爱、懂事、贤惠”等,那么,如此这般的女性,很有可能只是顺着社会期待去“塑造”了自己。为了摆脱这种特定社会强加给女性的期待,我们更应该拓展视野,打乱固有的认知,理解自己的狭隘,重新用逻辑和理性去审视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倾听内心的声音,而不是用所谓的“大家都这样”“我们的传统文化就是这样”来麻痹自己。

  说到底,这就是希腊德尔斐神殿上的著名箴言“认识你自己”所表达的意思。通过阅读千里之外的陌生人的故事,我们可以站在更高的维度上进行反思,从而为自己的人生做出更好的选择。


(责任编辑 :欧云海)

分享到:
35.1K
·延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