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境
城市
首页 > 读书要闻 > 正文

“认知”的变化,写就人类的历史

2018年06月12日 06:34   来源: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 王一

  如果说尤瓦尔·赫拉利所著的《人类简史》讲的是人类从猿到人、从弱势群体到食物链顶端的进化历程,那么《思维简史》讲的就是人类认知方式的演化历程。认知,就是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

  那么,这个“认知方式”是怎么一步步变化的?今后又将如何变化?

  物理学家伦纳德·蒙洛迪诺在《思维简史》中给出了答案:是好奇心和不断从失败中总结经验的本领,使得科学发展、生活进步,而这在未来依然是人类生存的立足之本。

  纵观整个人类的进化史,其实就是一部连续数千年的“人类认知史”。

  求知欲是科学的发展动力

  读书周刊:“人类认知史”可是个大话题,什么契机让您写作了这本书?

  伦纳德·蒙洛迪诺:我父亲曾和我谈起过他在德国布痕瓦尔德集中营的狱友。那个人瘦骨嶙峋,学习过算术,而我父亲只上到了七年级,对数学一窍不通。有一天,“数学家”室友不顾他们之间的鸿沟,给我父亲出了一道数学题,我父亲想了好几天还是无法解答。而这个人什么都不说,让我父亲必须自己找出答案。过了一阵子,父亲又和他谈及此事,但那人还是严守他的秘密,好像答案是一块金子。父亲尝试着打消掉自己的好奇心,但他做不到。尽管集中营里臭气熏天,时时有死亡的威胁,他却像着了魔似的想知道这道题的答案。最终,另一个狱友向我父亲提出做一笔交易,如果父亲愿意拿面包交换,他就把这道题的答案告诉他。我并不清楚父亲当时的体重是多少,但在美军把他解救出来时,他只有85磅(约38.56千克)重。在那种环境里,父亲想要知道答案的欲望是如此强烈,以至于他愿意拿自己的面包来换。

  父亲给我讲这件事的时候我还是个毛头小子,但这件事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时,父亲的家人都已过世,他的财产也被没收,他食不果腹,憔悴不堪,还遭到殴打。纳粹夺走了他的一切,但他思考、推理和求知的动力还在。那时我就意识到求知欲乃是人类所有欲望中最重要的,尽管我们身处的环境不同,但驱使我认识世界的热情和父亲是一样的。

  在我上大学以及之后研究科学的过程中,父亲询问我最多的不是我所学的各种术语,而是它们所隐含的意义——这些理论是如何得出的,为什么我觉得它们很美,对于人类它们又有什么意义。这本写于几十年之后的书,算是我对这些问题的最终回答。

  读书周刊:很多读者最想通过《思维简史》了解的是,从直立行走到月球漫步,从使用石器的原始人到发展量子物理的现代思想者,是什么推动着人类不断进步?

  伦纳德·蒙洛迪诺:答案其实很简单,正如我上面所说,从古埃及文明到美索不达米亚的奇妙算法,从毕达哥拉斯到亚里士多德,从伽利略、牛顿到爱因斯坦相对论,科学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和关键事件,都可以揭示这一切背后的发展动力,那就是人类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100多年前的1916年,爱因斯坦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事正酣时发表他的广义相对论。不能不说与他的好奇心驱动颇有关系。为何这样说呢?因为他的这套物质是空间之属性的推测不是源于观察。他认为,一束光线通过太阳表面时,其弯曲的程度是牛顿物理学解释的弯曲度的两倍,这仅仅是靠非凡的智慧进行的纯理论的探索。而他的这种奇思妙想也的确在3年后的日食中得到了验证。

  50多年前,全世界科学界的好奇心,因为试管中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脱氧核糖核酸而受到了极大的刺激和鼓舞。从此,人类迈出了克隆生物的第一步,一场“遗传学革命”的大幕拉开了。

  有很多人认为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人的思维方式,然后思维方式对生产生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可是仔细考察人类历史,似乎并不是这样。在真实历史中思维方式总是先行,是先有了思维方式的重大改变,才有了生产生活的重大改变。

  人类大脑的艰难探索之旅

  读书周刊:“思想”作为人类的特质,未来会将我们带向何方?

  伦纳德·蒙洛迪诺:要想对我们今天所处的位置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也为了让我们有望理解我们将走向何方,我们必须要知道我们从何处而来。人类智力发展历史上的伟大胜利——书写、计算、自然哲学以及其他各个学科——通常都是孤立的,就好像它们之间不存在任何关联一样,但这种看法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它忽略了人类知识的整体性,而这才是它最本质的特性。现代科学的发展并不是从一个真空的社会或者文化中出现的。它深深扎根于古希腊人对知识的求索过程中;它成长于宗教提出的重大问题中;它与艺术创作的新手法一同发展;炼金术赋予了它斑斓的色彩;如果没有社会的进步,诸如欧洲那些伟大的大学的繁荣发展,或者连接城市与乡村的邮政系统的世俗发明,就不可能实现。同样,希腊的启蒙运动,也是源自生活在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这些土地上的早期先民那让人叹为观止的智慧发明。

  正是因为这些影响和关联,人类对宇宙的理解才不会是一个个孤立的片断。就如同一本优秀的科幻小说,它有内在的叙事结构,形成了统一的整体,内部线索盘根错节,相互勾连,才完成了这场艰难的探索之旅。

  读书周刊:这场现代人类大脑发展之旅,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伦纳德·蒙洛迪诺:像许多神话故事一样,这部大戏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我们将跨越数百万年的时间,去追寻人类大脑的进化,以及它爱问“为什么”的倾向。这些疑问推动着人类初期的精神求索,并最终催生了书写和计算,以及定律的概念——科学不可或缺的工具。最终,这些疑问促成了哲学的诞生,其洞察力让我们了解到物质世界是依据某种规律和原因运行的。

  我们旅途的第二部分将探索自然科学的诞生。这是一个关于创新者的故事,他们拥有非同一般的认识世界的天赋,他们耐心、坚韧、聪明,即使有时候需要花费数年,甚至是数十年去完善他们的理论,他们也会奋勇向前。这些先驱,像伽利略、牛顿、拉瓦锡以及达尔文,同他们所处时代已经确立的教条进行了长久的、卓绝的斗争,他们的故事无一例外都是个人抗争的故事,付出的代价甚至包括他们的生命。

  最后,就像许多完美的故事一样,当主人公有理由相信自己已经接近旅程的尾声时,剧情又发生了意想不到的转折。正当人类认为已经破译了自然的各种法则,爱因斯坦、波尔以及海森堡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存在领域,这是一个不可见的领域,它的法则还不曾为人类所熟知。“那个”世界,以及它不同寻常的法则,由于太小,以至于很难被直接理解:这是一个被量子物理学统治的原子的微缩宇宙。正是这些法则导致了我们经历那些沧海桑田般的变化,并且这些变化仍在加剧。正因为我们理解了量子理论,我们才能够发明电脑、手机、电视、激光、互联网、医学成像、基因图谱,以及大部分让现代生活发生革命性变化的新技术。

  本书第一部分跨越了数百万年的历史,而第二部分却只涵盖了数百年,第三部分的时间跨度则只有数十年,这反映出人类知识的累积在以指数速度加快,以及我们认知这个陌生新世界的渴望。

  读书周刊:在人工智能时代,机器会不会产生意识,从而影响甚至取代人类的思想进程?

  伦纳德·蒙洛迪诺:科学是现代技术之魂,现代文明之根。它和我们今天生活中的许多政治、宗教和道德问题息息相关,它所隐含的观念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社会。

  但正如科学会影响人类的思考方式一样,人类的思考方式也在科学理论的构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一点无可置疑。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科学“如同人类其他努力一样主观和充满心理暗示”。只有通过对塑造它的个人的、心理的、历史的以及社会的条件的全面审视,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这项事业的理念。

  以这种方式看待科学,不仅能让我们认识这项事业本身,也能了解创造力和创新的本质,以及更普遍的人类的现状。

  一个个科学故事精彩无比

  读书周刊: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称您为“会讲故事的物理学家”,用有趣的方式来讲述科学,是不是您一贯的写作风格?

  伦纳德·蒙洛迪诺:科学是很有趣的,它就像在闯关,闯关的过程惊心动魄。如果你细细研究会发现,科学家的故事经常比艺术家和作家的故事都有趣得多。

  比如牛顿会有内心的挣扎。对他来说,最难的不是证明一个理论,而是要说服他自己。他发现万有引力的时候,经常陷入自我否定。因为之前他只认为天体之间是有引力的,结果现在发现地球上的物体之间也有引力,那就说明天上、地上共用的是一套系统?这在当时看来简直不能接受。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但他同时又是个虔诚的宗教徒。要是自然进化成立,就和他的宗教信仰有冲突了,这在当时也无法想象。

  科学里包含着历史和文化,一个个科学故事精彩无比。

  读书周刊:2018年3月14日,霍金与世长辞,享年76岁。在大多数人看来,霍金是一个纯粹的文化符号——每个人都知道他的名字,却几乎没有人真正理解他做了什么。您曾与霍金合著了《时间简史》和《大设计》,您觉得像霍金这样的物理学家给人们带来了怎样的精神力量?

  伦纳德·蒙洛迪诺:霍金激发了我。我和他亲密无间地工作了很长时间,基本的沟通对他来说都很困难,但他却能清楚地感受到我所承受的问题与担忧,他让我变得和他一样坚强勇敢。他有一种精神:一个人能够战胜一切。对普通人来说,他把科学变得通俗易懂并十分有趣,原因之一是他站在了更高层次,他关注的问题是更大的问题——全宇宙的问题。

  《思维简史:从丛林到宇宙》

  [美]伦纳德·蒙洛迪诺 著

  龚瑞 译

  中信出版集团

  书摘

  数百万年之前,人类开始站直身体,这改变了我们的肌肉和骨骼,使我们能够以一种直立的姿势行走,我们的双手因此得到解放,可以去探索和操控周围的物体。我们站了起来,但最重要的是,我们开始思考。

  人类之所以高贵,是因为我们有求知的动力。作为一个物种,人的独特性体现在经过上千年的努力,我们成功地破解了自然的密码。假若给古代的人一台微波炉去加热野牛肉,他或许会认为这个盒子里有一群辛苦工作、像豌豆那么大的神仙,他们在食物下面生起小小的篝火,在盒子打开的一瞬间又会神奇地消失。

  随着对自然世界的认知不断演进,我们从过去将潮涨潮落视为女神的旨意,发展到后来认识到这只是月球引力的结果而已。我们不再把星星看成是天上的诸神,而是看成原子反应堆在向我们投射光子。今天,我们清楚距离我们1亿英里的太阳的内部情况,也知道相当于我们10亿分之一的原子的结构。我们能够破解这些以及其他自然现象的密码不仅仅是个奇迹。它同时也是一个扣人心弦的神话,一部史诗。

  “世界是平的”这句话在今天已经成为陈词滥调。但如果国与国之间的距离和差异可以有效地缩小,那今天和明天之间的差别就会增大。在大约公元前4000年,长途旅行最快的方式就是靠驼队,可这平均每小时也只能走上几英里而已。大约在1000或2000年之后,人类发明了马车,最快速度提高到了每小时20英里(32.19千米)。直到19世纪,蒸汽动力机车的出现才使快速旅行成为现实,到19世纪末最高时速达到了100英里(160.93千米)。从学会以每小时10英里(16.09千米)的速度奔跑,到以每小时100英里的速度疾驰,人类用了200万年。但一种飞行速度高达每小时1000英里(1609.34千米)的飞机的发明,使人类只花费了50年的时间就给这个数字后面加上一个零。

  其他科技的发展也显示了类似的加速过程。科学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技术的产物在人类生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我们要想在工作和社会上获得成功,也越来越依靠我们接受创新和开拓创新的能力。今天,即使我们所从事的工作和科学技术没多大关系,我们也要面临依靠创新来保持竞争力的压力。所以对我们所有人来说,探索的本质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人类艰苦的探索之旅延续了多个世纪,但是我们认知世界的特点却始终如一,因为这就是我们人类的天性。其中一个特点对于那些在创新和探索领域工作的人来说应该非常熟悉——构想一个不同于已知世界或概念的新世界或新概念是有难度的。

  人类思维有着最普遍的局限性:我们的创新能力受到传统思维定式的束缚,这些束缚深植于我们的信仰之中,无法摆脱,甚至让我们不敢去质疑。

  构想变革的难度的另一面是接受变革的难度,这也是我们故事的另一个绕不开的特点。变革对我们的头脑提出新要求,迫使我们走出舒适区,打破了我们的思维定式。它让人困惑和不知所措。它要求我们放弃旧有的思维方式,而这种放弃不是我们的自主选择,是强加在我们身上的。更重要的是,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变革经常会终结我们的信仰体系,而绝大多数人——或许他们的职业和生计——全都要仰仗于此。


(责任编辑 :欧云海)

分享到:
35.1K
·延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