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境
城市
首页 > 读书要闻 > 正文

为童年增添更多有趣的回忆

2018年04月10日 07:13   来源:北京日报   

  《童年与社会》

(美) 爱利克·埃里克森 著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

  韩浩月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值回乡过年,随身携带的书,名字叫《童年与社会》,是本心理学著作,作者是美国的爱利克·埃里克森。对于普通读者而言,这本书的专业性未免太强了些,里面的诸多描述,都指向繁复的人性层面,看不太懂是正常的。

  但从大众阅读的层面进入这本书,也能发现它的价值。它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把儿童成长期间遇到的一些心理疾病问题,与家庭和以家庭为核心的小环境,乃至与所处时代的社会大环境,建立了绵密的联系。它催人思索:果然孩子不仅是家庭的产物,也是社会的产物,没有什么能比孩子——这个通常会被喻为一张白纸的个体身上,能更清晰地观察到社会的光怪陆离。

  比如寒假期间,应当是孩子们尽情放肆的时候,满街跑,进游戏厅,混在大人的酒桌边,收压岁钱……但事实是,无论是上小学还是上中学的孩子,竟然都在不约而同地补课。问了一位做补课工作的老师,他也苦不堪言,说补课都是家长们逼的。老师也想趁寒假休息,但家长觉得假期不补课,开学时孩子的成绩就会错过超越其他孩子的机会。

  很难想象,当大人们在酒店或家庭的餐桌上推杯换盏、欢声笑语的时候,孩子们还在补习教室里苦读,回家后依然要完成繁重的作业……不要觉得这是一件正常的小事,按照埃里克森在《童年与社会》里的说法,不乏有个别孩子在无法摆脱的环境压迫下,有了不易觉察的心理状况,缺乏欢乐的滋润,是造就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而在这个绝大多数人衣食无忧的时代,孩子童年缺失最多的,居然是欢乐。

  成年人很少站在儿童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是因为,孩子们总是用他们很强的适应力,去学习进入大人设定的规则圈子;另一方面,因为种种压力导致情绪与心理崩溃的孩子毕竟是少数,当悲剧发生,人们往往觉得是个例,很少从社会的角度去观察孩子的心灵与成长。如果大人不努力去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成长环境,那么这些孩子长大成人之后,就会不自觉地复制他们所经历的一切,最终变成他们所反感的那种人。

  《童年与社会》所描写的个例以及理论建立的基础,多是以家庭为单位展开的。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孩子与整个家族的关系,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影响,孩子的个性特质与父母遗传,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技巧……如此种种给人的错觉是,家庭是造就喜剧与悲剧的唯一地点,和社会没什么关系——这也符合中国人对家庭传统的价值判断,一切问题不走出家庭,以在家庭内部解决所有矛盾为荣,动辄拿社会说事会被当成推卸责任的行为。

  而在埃里克森看来,家庭是个放大镜,它聚焦了来自社会上一切或明或暗的光线,放大了来自于外界的一切声音,民族、国别、文化、战争、自然灾害、政治运动……这些均会通过家庭这个放大镜,被成人传递给孩子。所以很多时候,家庭所提供的保护功能,不能仅仅是身体的安全,更要针对外界信息,进行有效的遴选、屏蔽。最好的屏蔽体,就是家长自我的言行榜样。遗憾的是,几十年来投射在中国家长身上的矛盾与复杂,几代人都没有很好地解决掉,只能任由孩子去继承那些不好的“遗产”,让孩子去承受不必要的痛苦。

  年龄越小的一代儿童,他们的成长环境反而愈加充满冲突性。这种冲突可以简单地形容为粗粝与细腻的对抗。在细腻方面,体现为儿童被极好地保护了起来,不会轻易被放到街上或大自然中让他们自由奔跑,从出生时喝什么奶粉,到三岁后上什么幼儿园,以及平时的娱乐活动怎么安排,在家长的规划下,儿童成为精致而不安生活中的一枚棋子。

  在粗粝方面,缺乏对儿童心灵真正的体察,无法与孩子进行真正平等的交流,以爱的名义进行伤害,让孩子的童年缺乏有趣的回忆……这会让孩子感觉生活在牢笼当中。在大人看来,安逸、舒适、平稳的生活,是历经艰难困苦奋斗得来,而在孩子们眼里,天生享受的这一切,并不具备什么优越性。在如何教育孩子,如何让孩子拥有真正好的家庭生活方面,很多家长都是茫然的,茫然怎么办?他们只能通过竞争、对比的方式来获得一个输赢的结果,并且凭借这个结果,来衡量自己对孩子的付出是否真诚——然而,这是错的。

  大人如果无法管理好自己的生活与价值观,就会构成一个令人觉得不安的社会。不安与浮躁交汇,又会形成庞大的噪声潮流,最终由下一代孩子“埋单”。“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是特定生命阶段与特定历史时期的相遇引发的种种巧合”,《童年与社会》中的这句话,很好地解释了个体、家庭、社会之间的关系,“巧合”也好,“必然”也好,我们都要花掉漫长的时间和巨大的耐心,来最终解决孩子们的童年问题。今天,请让我们首先从自省开始做起。


(责任编辑 :欧云海)

分享到:
35.1K
·延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