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境
城市
首页 > 读书要闻 > 正文

营造良好的文学批评生态

2018年01月17日 09:18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杨 鸥

  由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主办的“新时代:文学批评何为”研讨会暨“剜烂苹果。锐批评文丛”首发式日前在京举行。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提高当代文学批评的针对性、战斗性和原则性,营造讲真话、讲道理的文学批评氛围,作家出版社推出“剜烂苹果·锐批评文丛”,集中展示有力量、敢说真话、敢于亮剑的文学批评著作。首批推出李建军、洪治钢、陈冲、刘川鄂、杨光祖、牛学智、石华鹏、李美皆、何英、唐小林10位在文坛有影响有代表性的批评家,每人推出一本以对于中国当代文学不良现象、思潮以及作家作品不足为研究内容的评论集。他们代表了当代文学批评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维度。这套丛书集中展示这些批评家的形象,让他们的批评方式、文学观点为更多的读者所了解和熟悉,并以此营造“好处说好,坏处说坏”的健康批评生态。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吴义勤指出,新时代对文学批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学批评应该肩负起更神圣的职责和使命。这套书是文学批评生态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让全社会对文学批评有更全面的认识,表明对这种批评精神的支持和倡导。对名家名作进行批评,不是对名家名作有恶意,而是对批评对象的重视。对作品有话可说,指出缺点,实际上是对作品的尊重。名家名作被批评,并不意味着他们的作品被否定了,而是从新的维度对名家名作存在价值的丰富。一个好的批评家首先是要做一个优秀的称职的普通读者。对作家的批评,要以对作家和作家劳动的尊重和善意为前提。对作家作品的批评要说理,就事论事,从文本出发,减少情绪化,用和风细雨、娓娓道来的方式把问题说清楚,对作家、对读者都会更有力量。批评家还要尊重审美差异性,讲学术民主。对文学不良现象的批评,和对正面价值的肯定,两种批评模式是彼此互补的。

  作家出版社总编黄宾堂认为,批评和创作是两个相互依存的轮子,只有两个轮子都发挥相应的作用,文学的大车才能健康地向前行进,

  评论家何向阳认为,新时代的文艺批评是求真理、扬正气、塑人格的文艺批评。求真理,是有道德的批评;扬正气,是有筋骨的批评;塑人格,是有温度的批评。

  评论家梁鸿鹰认为,文艺批评是文化生态中不可缺少的链条和环节,选择这个职业,就要做好我们的事情,坚守文学批评的价值和本位。打铁还须自身硬,批评家要把自身建设好,才能从根本上把文学批评做好。

  批评家张燕玲提出,应以此书为契机倡导新时代文学批评的有效性,因为批评不能止步于讲真话,更需要讲道理,需要批评者良好的文学感受力和判断力,需要对批评对象的足够的善意和对审美差异性的尊重,批评必须有这样的逻辑起点,“剜烂苹果”真功夫的具备才成为可能,批评的有效性才成为可能。


(责任编辑 :欧云海)

分享到:
35.1K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