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要闻 > 正文

创意和点子如果没有行动就等于0

2017年03月14日 09:17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一个企业的内部驱动力,主要来自于内部创新和内部管理层对公司核心战略的推进。 

  中国缺的不是智能制造,而是智能创造 

  干货点评: 

  我觉得大家需要思考,解决我们痛点的叫智能,没有解决我们痛点的叫“垃圾”。 

  对于时代来说,创新是这个时代的本质,为什么要创新呢?创新是为了解决人的需求,解决企业的需求,解决国家的需求。因此,如何准确把握用户需求显得尤其重要。 

  创新不是堆积和模仿 

  创业者可能觉得某条“蛇”很好看,那么他也做了一条“蛇”出来,为了所谓的创新,他可能会在旁边添上很多“足”,但这根本就不是创新。只有把这条“蛇”变成“龙”,跟原来的“蛇”有了区别,才是真正的创新。 

  现在很多人在追风口,风口这个趋势没有问题,但追风口却是错的。起风了,往往你追的时候,实际上你做的创新是假的。现在有些创业者跟我说“王总,你看我们新做了一个APP在手机上”,这其实是传统的思维方式,但很多人还会认为这是创新。我说,“在风口来临之时,盲目从众,不断地模仿别人,最终只会造成画蛇添足的现象。” 

  贴近科技贴近刚需 

  产品端的创新将会引领中国的未来。这就像农村的老太太绣花,如果这花绣在普通的枕头上,可能就值十元,但如果把它绣在皇家的枕头上,那可能价值就会翻了上千倍。自家的产品别人愿意买,不管是从工业设计还是从工艺、核心技术,你要有独特的东西才可能战胜全世界的竞争对手。通过产品的渠道创新、设计创新将能进一步提高盈利,使企业“活”下去。 

  现在很多人在谈智能制造,有一天,一个投资人和我说,他们家完全智能化了:扫地用机器人、刷碗用机器人、唱歌和跳舞用机器人,我当时就在想咱们对机器人有点看低了。那么机器人应该解决什么?应该解决我们身边真正的问题,比如机器人能不能让肌肉萎缩的人重新站起来,能不能到战场去打仗,能不能到太空去做一些探索。 

  智能制造和VR的问题 

  其实中国缺的不是智能制造,而是智能创造。中国的智能是不是用户真正想要的、理解的智能,需要探讨,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用偏了,没有解决身边刚需。好的创业项目的核心是真正地解决一个需求而不是追风口。我不认为风口这个概念是对的,风口很多是投机,风吹来的时候,很多年轻人追风口,容易死掉。 

  大家经常见VR,有一个很笨重的眼镜,如果一个人想体验虚拟世界的生活,戴着几斤重的眼镜能体验好吗?创业者要考虑让客户体验舒服。我不反对VR的方向,但是我认为VR不只是戴个眼镜。 

  智能产品被大多数人当作简单的功能堆砌,成为伪智能,比如手环,仅仅测试血压和心跳,忽视其他健康因素,天天看这些数据人容易烦。VR技术如果做得很深是能够解决一定的问题,比如用在医疗上,或用在特殊行业,这对技术的要求很高。 

  在2016年年初,暴风魔镜宣布获得2.4亿元融资的时候,没有人会想到,10个月后据消息称,国内VR圈内也曝出该公司大规模裁员的消息,有媒体第一时间做了披露,速度和裁员幅度之大让业内震惊。针对裁员,暴风魔镜的回应并不令人信服,围绕在这家VR行业“巨头”身上的争议依旧未停止,而由此引发了市场对整个VR产业的质疑。 

  而另外一家著名基金合伙人前不久被员工在公司门口拉横幅讨债维权,该员工来自众景视界,一家成立于2014年的AR/VR硬件创业公司,于2016年4月12日发布了首款AR运动智能眼镜AlfaReal。 

  虽然这两家公司的情况不能代表整个国内VR行业,但也从客观上说明了国内VR圈子的混乱和浮躁。 

  解决痛点的叫智能,否则是“垃圾” 

  我觉得大家需要思考,解决我们痛点的叫智能,没有解决我们痛点的叫“垃圾”。我给我母亲买手机,她的视力不太好,她要买一款很简单的,能拨号,能看见来电显示的手机,我到处找都没有符合我的要求的,很遗憾。 

  什么是真正的创造?有个概念就叫创造?体验的场景能不能解决真正的痛点?我觉得确实要思考什么是智能,什么是创造,中国有些事情做得比别人快,但在创造方面我们还要下点功夫。 

   

  模式创新时代即将终结,品质创新时代已经到来 

  干货点评: 

  任何一个创新都需要扎扎实实的创业。通过两三个创始人和五六个员工,一点点把事情做起来。创业的核心不是纯形式的东西,更多的是关注自己创业的内容,是不是真的能够成为某一个行业的引领者。 

  过去我们喜欢模式创新,但是如果我们只做模式创新,大家披着创新的外衣,做的产品本身没有任何改变,其实没有太大的意义。 

  我认为,中国创投领域模式创新的时代即将终结,品质创新时代已经到来。实际上品质创新包含两种,一种是服务型的软性创新,另一种是硬科技或者叫产品创新。品质创新实际上比简单的模式创新要更难:一是时间上花费的可能更多;二是需要更多对未来的战略思考才能走得更远。 

  品质创新中有两个概念:“草根经济”和“中产经济” 

  我们需要的品质创新是一个从草根经济到中产经济提升的过程。“草根经济”并不是指这种经济不行,这里面一方面是指早期大部分的消费用户是“草根”;另一方面是指抓住大众用户心理的是草根经济产品。 

  我们现在处于一个“贸易+制造”代工的成熟阶段,一个杯子在中国生产是10元钱,大部分创业者选择的创业就是探索如何在这10元钱里分钱,讨论这里面的天花板,分割市场蛋糕,这个概念是错的。不管是互联网创业,还是淘宝模式,实际上是压低了所有供应链的利润空间。 

  这是中国制造的一个瓶颈,简单地讲,大家已经把天花板设置好了,这种互联网模式对于我们来说是不好的,这只是草根经济的创新。从早期来说,这种创新是可以的,也的确能够解决一些问题,但这不是我们最终需要的。我们很多的代工产品,加工完了以后,美国人赚的是10~100元的利润,我们更多的是要在10~100元这个区间去创新。通过资本的通道和产业升级的方式,提升天花板的高度,解决中产阶级群体的刚性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体验,品质得到真正提升。 

  有一个著名的智能手机原来卖3 000元并号称不降价,后来却大幅降价,引起很多争议,其实原因就是没有值3 000元的内容去支撑这个手机不降价。为什么苹果手机会成功?苹果公司把这么多年的好内容填到手机里,才能颠覆,所以核心还是内容的颠覆。 

  如果我们的创新创业只是围绕着草根经济、草根群体去讨论,这就好比是吃柚子,我们一直在柚子皮里创新,没有吃到柚子肉。而“双创”的意义在于精致制造,引领用户群体和产品从“草根经济”到“中产经济”的品质创新,我们不能只是在地表面,要去深挖创新。 

  任何一个创新都需要扎扎实实的创业 

  有很多创业者喜欢做一些大而全的模式,之前参加一个活动,有一个人演讲的时候说,“我会成为互联网创新中文化、影视、媒体的NO.1”,我说“你现在几个人?”他说“五个人”。创新创业应该抓一个细分的领域,比如个人对生活的需求、工业产品对企业的需求。 

  为什么很多机构喜欢投互联网模式创新的企业?很多投资经理喜欢看创业企业的财务报表和流水。“独角兽”公司是这么投出来的吗?不见得。“独角兽”需要一定的时间,想成为“独角兽”首先要耐得住寂寞。未来最有希望产生“独角兽”的细分领域是什么?文化、体育、健康,这些领域里的创新需要我们重点关注。 

  任何一个创新都需要扎扎实实的创业。通过两三个创始人和五六个员工,一点一点把事情做起来。创业的核心不是纯形式的东西,更多的是关注自己创业的内容,是不是真的能够成为某一个行业的引领者。 

  创业不但要有创新思维,也要有一个执着坚持的过程。比如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当年都差一点卖掉,任何一个创新都可能经历艰难的过程,只有不断地耕耘才能够解决问题。在不断地前行过程中才产生一个真正的盈利模式和创新模式,特别是跟互联网紧密相关的模式。所以创业一定要落到地面上做事情,这样的话可能更扎实。我们现在看一些项目,也喜欢扎扎实实的项目,特别是做一些高端制造、科技创新、有核心竞争力的。 

  做任何事情没有人才是做不了的,当一个模式、一个赛道有很多人在做的时候,最后投资人一定会问是哪几个人在做、谁来做。拼的是什么?拼的是创始人和团队人才。 

  前一段我去广州谈到一个观点,很多人思维模式停留在贸易阶段:买和卖。希望今天创造一个想法明天就能变现,后天成为一个上市公司。如果这样急功近利地去做创新创业很难成功。希望更多的公司关注人才的培养,把更多的员工打造成具有工匠精神的创新型人才,这样我们创新创业的事业才能有足够的人才支撑走下去。怎么样培养更多的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我觉得应该更多的关注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而且这方面人才的培训可能是未来盈利很好的创业项目。 

   

  种下一片创新的“热带雨林” 

  干货点评: 

  打造热带雨林的核心其实是人的因素,是如何降低人们之间的信任成本,打破创业者之间的心墙。 

  在我的上一本书《创业生存法则》中,有一章写的是对国内外孵化器发展模式的思考,其中有一篇是如何打造中国的硅谷,我希望通过不断的努力,能够把洪泰创新空间变成中国的硅谷,帮助越来越多的创业者。 

  随着中国创新创业大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中国创业者和投资人蜂拥至硅谷,或参观,或学习,或投资,或“朝圣”,俨然成为创业圈的一种时尚。 

  为什么硅谷是独一无二的创业圣地 

  为什么美国甚至地球上只有一个硅谷?不管是来这里考察的官员,还是不远万里追梦的中国合伙人,抑或是带着大笔资金前来淘金的投资人,都难免产生这样的困惑。 

  不只是中国,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和地区都试图模仿硅谷,梦想着打造能够孵化伟大公司的创业园和孵化器,但却鲜有成功者。其实他们欠缺的并不是资金和人才,而是一个能让各方利益共赢的生态圈。 

  充足的资金、大量的人才,在世界上很多地区都具备,然而硅谷依然只有一个,比钱多和人多更重要的是,硅谷有一个良好的创业氛围和文化:轻松的办公室环境和氛围,离办公桌几步之遥的免费食物和饮料,各种面向创业者的创业课程和活动,强大而有创造力的人脉网络以及不设限制、不怕失败带给创业者的自由精神。 

  硅谷风险投资人维克多·黄(Victor W.Hwang)和格雷格·霍洛维茨(Greg Horowitt)的新书《硅谷生态圈:创新的雨林法则》就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仅仅复制一个谷歌、一个雅虎?培养一个乔布斯、一个扎克伯格?这些都是远远不够的。 

  最成功的模式是构建一个生机勃勃的热带雨林。雨林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就是千万不要忽视“野草”!在雨林中,一棵像野草的植物极有可能是整个生态环境中最有价值的新植物。今天的“野草”可能就是明天的“参天大树”,千万不要把那些特立独行的创新想法扼杀在摇篮中! 

  所以硅谷不只是一个单纯的物理地点,更是一种开放创新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不要去控制一些想法,让它自然生长,完全不可预测最终结果是什么,如果想要在中国复制硅谷的成功,关键要复制这种思维方式。 

  这就是我离开“SOHO中国”,创办洪泰创新空间的原因。因为只有在一个全新的、开放的、自由的创新空间中,创业者才能打破各种壁垒,碰撞出各种自由创新的火花。 

  WeWork模式在中国并不适用 

  在中国想要打造这样的创新空间需要整合很多资源,而二十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我有资源整合的能力,而且,我会把我的优势放大。我原来是做商业地产的,“SOHO中国”里面入驻的都是中小企业,而我又是负责营销的,所以如果一定要给我贴上标签的话,我是中国创投圈做商业地产、做营销,同时又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第一人,我想把这些年的积累分享出来,帮助那些还没有足够资源和人脉的创业者。 

  现在很多创新空间的附加服务其实有点过多。创业者进入众创空间,真正需要的是放大自己的创业属性,我们要把他们的这种创业属性激活,打造循环的、良性的生态链。现在人人都说要打造分享经济模式,其实分享经济就是资源的颠覆和重构,将线性布局变为网状布局,这个网状是能承载人的,是能创造很多价值的。 

  虽然国内的众创空间多师从于美国的WeWork,但考虑到中美两国不同的市场环境,完全沿用WeWork模式并不能在中国创客市场中脱颖而出。美国有相对健全的创业教育体系和创业融资体系,在这种大环境下,WeWork只是用折扣价格租下整层写字楼,然后分隔成单独的办公空间,出租给初创企业和小公司,同时提供一些社交、安保、前台、宽带、打印等基础服务,这样就赢得了很好的市场回报率。 

  WeWork的定位很精准,就是解决小企业办公的需求,严格来说是附带了一点创业服务的二房东,而中国孵化器需要解决的是创业服务的需求,这是两种不同的定位。 

  中国的孵化器应该将自己所有的资源,放在同一个平台上,分享给创业者,应该像一块吸铁石,让更多的创业者自然而然聚集到资源集中的地方,而这种模式将是未来众创空间的新模式。大家不再闷头只做自己的东西,而是将资源共享出来一起合作。这是众创空间下的合伙制,每个人都是合伙人,都在陪伴创业者一同成长。 

  打造热带雨林的核心其实是人的因素,是如何降低人们之间的信任成本,打破创业者之间的心墙。在传统的办公空间里,包括一些新型的办公空间,创业者实际上是独立的,是分隔开的,人和人之间其实是有鸿沟的,而只有信任可以降低创业者之间的鸿沟。 

  解决创业者的孤独感是孵化器存在的重要使命 

  创业者很孤独,两三个人组成一个团队,他们在这个城市里没有力量,而创业孵化器除了满足他们商业模式的成长需要以外,还要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所以解决创业者的孤独感也是孵化器存在的重要属性。 

  孵化器里很重要的概念是交流,交流的同时有精神的安慰和支撑,所以中国的创业孵化器应该多做创业服务社区,让创业者感觉到像一个社区一样,交流就是孵化器带给创业者的力量。 

   

  案例复盘及启示 

  车云网:中国第一个汽车科技媒体 

  车云网成立于2013年,主要对汽车的智能化、互联网、电动化趋势进行报道。2016年7月28日下午,车云创新战略发布会在北京举行,车云网创始人程李宣布完成山行资本A轮融资。 

   

  第一个汽车科技媒体的三大战略 

  在发布会上,车云网创始人程李公布了未来的三大战略,包括内容提升计划、数据产品,以及更丰富的产业链服务。此外,车云网线下活动LINC汽车创业大赛2016年将升级为“C2016汽车交通创新创业季”。 

  程李在演讲中提到,创业三年之后,车云网将从“新”出发,寻找更大的战略支点来撬动三年前的梦想和使命,“让全产业链每一个创新个体,都可以在车云平台上得到传播、找到资源、拥有收获”。 

   

  山行资本看好垂直细分媒体 

  山行资本合伙人徐诗在发布会上提到,在汽车黑科技和移动互联的冲击下,汽车产业的发展会超乎想象。而当一个行业发生巨变的时候,媒体的存在,媒体的思考,会变得异常重要,垂直细分媒体车云网作为见证者和参与者,会有更多独特的发展和商业化的机会,这也是山行资本看好车云网的原因。 

  正是因为看好车云网创新的能力,我先一步向车云网伸出橄榄枝:2016年1月6日,车云网获得洪泰创新空间战略投资,双方达成战略合作,将通过建立中国汽车创新创业基地、未来汽车创学院、中国汽车创新创业发展基金,并深度合作LINC汽车创业大赛等,整合互联网、地产、汽车、风险投资基金、创业孵化器等多领域资源,全面发力汽车行业,打造中国最强汽车创业垂直生态。 

   

  车云网三大战略计划 

  程李透露,在完成A轮融资后,车云网将全力完成以下三大战略计划: 

  第一,内容提升计划。基于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车云网将丰富媒体内容的表现形态,2016年下半年重点推出视频版块。此外,2014年,车云网还出版了车联网领域非学术性专著,2016年下半年,一本关于智能汽车的书籍也将出版。 

  第二,打造全国首家从技术角度全方位评估车型创新力度的产品。通过车云网过去三年在汽车科技领域里的专业积累,在汽车智能化、互联化、电动化的细分领域内,重新定义消费者对于汽车的认知。 

  第三,推出更丰富的产业链服务。2016年以来,车云网先后与洪泰创新空间、上海安亭国际汽车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AutoSpace达成战略合作,并推出Techin会务品牌,线下活动LINC 2016也于发布会当天正式启动。程李介绍,这些举措都是为了让资源更透明,让商业更高效,让链接更精准。 

   

  车云网的故事正在延伸 

  作为车云网产品及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LINC汽车创业大赛也在2016年迎来全新升级,更名为“2016汽车交通创新创业季”。车云网合伙人、运营总监梁楠介绍说,LINC举办两年以来,决赛项目的融资成功率高达42%,已经成为中国汽车行业最高效的模式、产品、技术孵化平台,“此次升级之后,除了创业公司和投资人,产业链上更多的角色也可以参与进来,并且有机会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对接”。 

  此外,车云网将于2016年12月中旬举办LINC+Carsmas Day全球汽车创客嘉年华,不但有创业总决赛,还将设置全球创客巅峰对话、跨界论坛、汽车科技产品首发会以及创意产品体验集市等。 

  从车云网的发展历程来看,这是一家典型的创新驱动型企业,已经完全不同于一般的垂直媒体发展思路,车云网已然变成垂直于汽车领域的孵化器和资本,走上了一条创新发展的超越之路。 

  成长充电站:执行力的缺乏是创新最大的阻碍 

  先来看一个关于模仿和创新的故事。 

  傍晚陪爷爷散步,见不远处有一个美女,忍不住多看了两眼。 

  爷爷问:“喜欢吗?”我不好意思地点点头。 

  爷爷又问:“想要她的电话号码吗?”我瞬间脸红了。 

  爷爷说:“看我的”,然后转身向美女走去。 

  几分钟后我的电话响了,里面传来一个甜美的声音:“你好,你是×××吗?你爷爷迷路了,赶紧过来吧,我们在公园×××处。” 

  我听完后,默默将来电号码存下了…… 

  这个故事有多重解读,有的人说,“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 

  而我的看法不同,我在这里看到的是执行力,一个好的点子最重要的是马上去行动,爷爷转身就去执行了,因为只有行动以后才能有结果。 

  每一个创业的人都是伟大的。我经常告诉我的同事,尊重每一个创业者,真诚对待每一个创业者,不要轻易去质疑每一个创业者的梦想和计划,不要做评论者,要做行动者。 

  创意和点子如果没有行动就等于0,没有任何价值,这个世界上动嘴的人太多,动手的人太少。所以,我们有了好的想法和计划,就要马上、立刻、快速地行动起来! 

(责任编辑 :石兰)

分享到:
35.1K
·延深阅读
  • 1
  • 2
  • 3
  • 4
  • 5
324234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