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境
城市
首页 > 读书要闻 > 正文

善待名著中的典型形象

2020年03月10日 07:47   来源:今晚报   程绍海

  经典文学名著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是一种典型形象,在长远的传布过程中已深深植根、定格于读者社会。不论是悲剧、还是喜剧,也不论是英雄、还是平凡人物,这些典型形象及其所渗透、张扬的正义性、进步性及社会教育、警示意义,虽经时间流逝而不容改变。

  改编自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的电视连续剧,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品。这几部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先后播出后,反响巨大,不仅受到广大受众的热烈欢迎,而且也为文艺研评界所首肯和赞许。时至今日,犹有口皆碑。之所以收到如此好的效果,甚至被称为“新的经典”,除了编导匠心、演员演技、背景选置、道具设计、乐曲配制、拍摄手段、科技运用等等方面的成功外,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忠于原著,没有随意更动而是坚决保住了原著的典型形象。剧中展开的情节及其发展变化,铸就了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特征,在现代中国的荧屏上空前精彩地再现了吴、曹、罗、施四氏笔下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

  试想,如果文艺作品改编四大名著,将林黛玉的精神世界弄成官欲熏心,让诸葛亮变为龇牙咧嘴、不讲忠信,叫李逵无情无义,那就已不是改编,简直可以说是盗用原著人物名姓和其他元素,亵渎名著了。然而,在翻拍的文艺作品中糟蹋典型形象似乎已经司空见惯了。著名表演艺术家六小龄童先生,就曾严肃批评在某改编《西游记》的“作品”中,可爱可敬、疾恶如仇的孙悟空竟然同女妖精卿卿我我、说起爱来。

  虽然一时的、蹩脚的扭曲,从根本上毁灭不了长留在读者心目中的古典名著的典型形象,也削弱不了典型形象所具有的正面作用。但却反映了改编者对经典文化的认同出现了误区,必须对此类低级、媚俗、摆噱的“改编”说不。


(责任编辑 :欧云海)

分享到:
35.1K
·延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