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境
城市
首页 > 读书要闻 > 正文

武志红:别急着成熟,慢慢,但坚定地长大

2019年02月03日 09:16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有一次和曾奇峰茶后闲聊,谈起各自的遗憾,他说,如果不是和王浩威老师成了朋友的话,很希望浩威能成为他的治疗师。我想,当读者看完了《晚熟时代》之后,应该会和曾老师有同样的感受——不过,你们还有机会成为他的来访者。我相信,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疗愈的过程,因为,你会感觉到被他看见,被他理解,被他真正地共情到了。这种理解,来自于一位充满了人本主义关怀的精神分析师的洞察和体恤,来自于他对个案,对每一个真正的个体,对这个时代的关注、思考和理解。

  一个真正的心理学家,不仅仅是咨询室里面的治疗师,不仅仅是熟读和理解众多理论和流派的人。他是一个会去思考,会去关注个案背后的社会,去关注形成这个个案的社会因素,会有自己的哲学思想、形成对人和社会的整体理解和深切关怀的人。他关注的不仅仅是个案本身。临床心理学从来不是诊疗室里面的对话,而是这些彼此交谈的人,这些人的所思所想,他们的关注点,他们的痛苦,他们的喜悦,和带来这些的感受的整个社会和时代。心理学,可以说是社会学的高度集中,是社会学在人的意识的集中反映。

  《晚熟时代》在这个时候面世,是一件非常及时,非常重要的事情。过去十年间,关于“啃老族”“妈宝男”“公主病”的对80、90后的讨论很多。这一代人似乎承担了非常多的关于成长的诟病。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的流动,大家似乎看到了越来越多的“不愿成年”的表现:草率的婚姻、对社会责任的逃避、情感和经济的不独立。上一辈愿意指出这一代的“软弱”,却很少能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去了解和理解这一代人——如同他们指责和担忧这一代“太自我,不懂理解别人”一样。

  这一代人,在这个“晚熟时代”里面,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经历了信息大爆炸(这个词,恐怕生于互联网时代的90后已经没有印象了,但是80后一定还记得那个信息有限、生活缓慢的20世纪90年代)。他们可能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代独生子女,有的人承受着童年过度被关注和溺爱带来的后果,有的人习惯了一个人的生活,羡慕着从未拥有的兄弟姐妹之情。更多的人,是承担着这个时代给予独生子女的时代负担:两个人赡养着四位老人,和两个孩子。他们的生活和精神压力是空前的。他们也曾经并且一直被认定为“不成熟”,同时还努力去学习成为父母和养育下一代。想要理解晚熟,我们不能离开这个宏大的社会和时代背景。

  关于“不成熟”,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中国我们这一代面对的问题,这也是全世界都在面对的问题。日本社会的低生育率、低成家率;欧美社会的游戏化、虚拟化,这些都是这一代人的整体特点。这一代人也在努力着去理解其自身。在这样的人类社会整体转型之前,成家、立业、繁衍和养育下一代,这是大部分社会的成人向往的生活方式。当我说向往的时候,是在说明,在上几代的社会和他们的人生规划中,这些不是被迫的,而是主动向往的。人类社会的进化从未如此迅速,使得变革发生在一代人之中。晚熟的一代,他们既面临着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同时又需要适应着时代的巨大进步——这种适应,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先例的。晚熟的一代,他们面对着上一代的溺爱(我们谁不想孩子过上自己未曾享受过的日子呢?)、平辈间的竞争、老一辈可能过时的生活经验和自己总是看不清楚的时代、独生子女的孤独和压力、无人理解的困境。日本的年轻人在某种程度上对未来产生了潜在的绝望,这和低生育率有心理上的关联;西方社会的游戏、虚拟现实,也成了这一代暂时喘息的空间。从临床心理的角度,我们应该去理解:这是晚熟的一代对于适应社会的一种方式,是他们尝试去理解自身和建立社会的努力,而不应仅仅被理解为对责任的逃避。如果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点,也理解自己,或许,我们就会发现这才是我们成熟过程中的独特之处。

  王浩威老师的《晚熟时代》是一本非常人本的著作,这里面充满了深深的理解,对人作为人的理解。人,和他所存在的社会,都有各自的局限和潜力,这才是真正的生活着的人,才是真正的有机的社会。在《晚熟时代》里面,我看到了活色生香的喜怒哀乐,充满温情和日常气息的人和他们的故事。人的一生,就是不同的经历,和经历着人生的个体。

  王浩威老师作为一个治疗师,对个案的同情与关怀、对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的艰难、困惑的问题的理解和鼓励,是非常温暖,非常体贴的。也通过他的细致解读和优美的文笔,给了读者希望,以及在晚熟时代中的突围之道。

  (摘自王浩威《晚熟时代》,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责任编辑 :石兰)

分享到:
35.1K
·延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