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境
城市
首页 > 读书要闻 > 正文

领导者和管理层需要管理的是精力而非时间

2018年09月19日 13:49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综合   

  我们发现,是三个步骤——目标-事实-行动,保证了变革的持久性,三者缺一不可。

  “我真心希望自己能重整旗鼓,但我不知道该从哪里改变。我告诉你,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我们办公室里有一半的人都离婚了。上周,一个42岁的同事突发心脏病,死在他的办公桌旁。我只想继续前进,还要留心别绊倒自己。这不是我理想中的生活,或许真有更好的,但我还没有找到。”

  学习短跑运动员,就是把生活拆分成一系列可以掌控的阶段,既满足生理需求,又符合自然规律。这个想法最初是吉姆发现的,当时他正与多位世界级网球选手合作。作为效能心理学家,吉姆的目标是找到最优秀的竞技选手与普通选手的差别。他花了数百小时观看顶级选手的比赛,研究场地录像,结果却令他大失所望。这些选手比赛当中的技能习惯并无大异。当他把目光转向选手们的得分之后的行为,终于豁然开朗。虽然大部分人都不自知,但最佳选手们在两轮比赛期间有固定的行为模式,包括得分后走回基线时头和肩膀如何摆正,视线看向哪里,呼吸模式,甚至自言自语的习惯等。吉姆恍然大悟,这些选手利用比赛的间隙力争最大限度恢复体力,而许多排名靠后的选手根本没有恢复体力的习惯。在监测顶级选手的心率时,他又有了其他发现。得分之后间的16~20秒内,顶级选手的心跳竟然能够降至每分钟20次。通过建立高效的体力恢复机制,这些运动员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精力再造。普通选手没有相应的赛间习惯,在整场比赛中心率都停留在较高的水平,因此身体很难支撑下来;而顶尖选手会利用细小的习惯更有效地恢复体力,为赢得下一分做好准备。

  美国航空航天局在对抗疲劳的实验中发现,小睡40分钟效能可提高34%,并达到完全的清醒。哈佛大学研究员也发现,参加多项任务的受试者精力可能会降低50%,而只需午睡1个小时就能重新达到效能顶峰。世界很多领导人物都清楚地了解小憩的重要价值,其中就包括温斯顿丘吉尔。

  虽然日间休息对于大多数职场人过于奢侈,但短暂休息确实利于长时间保持精力。我们发现,白天能真正休息片刻的人晚间的精力也仍旧高涨。

  我们相信间歇性训练的价值,不仅因为可以保持健康的身体,还因为它可以提高每天应对挑战的能力。间断性训练长久以来都是我们训练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参与方式有很多,包括短跑、爬楼梯、骑自行车甚至举重,只要能够节奏性地提高和降低心率即可。

  从精力角度来看,负面情感代价昂贵且效率低下。它们会快速耗尽我们的精力储备,好比一辆高油耗的汽车。对于领导者和管理层来说,由于负面情感极易传染,更是具有双倍的危险。如果我们激起了他人的恐惧、愤怒和戒备心,也等同于损害了他们的工作能力。长期的负面情感——主要是愤怒和压抑,还会导致一系列生理紊乱和疾病,小到背痛头痛,大到心脏问题和癌症。

  由于思维和身体不可分割的特性,即使适度的身体锻炼也能增强认知能力,原理很简单,锻炼身体能将更多的血液和氧气输送到大脑。人们还相信锻炼能够刺激一种化学物质——大脑分泌的神经营养因子——的产生,它能帮助修复脑部细胞,防止其进一步受损。伊利诺伊大学的研究小组测试了124名年龄在60~75岁的女性的认知能力,这些女性平日很少或几乎不锻炼身体。小组安排受试者参加每周三次的健身项目,健身形式为1小时快步走或轻度瑜伽拉伸。快步走的受试者需要在体能层面突破自己的舒适区,而瑜伽组则不需。仅仅6个月之后,快走组在一系列关键性的认知测试中的得分就比瑜伽组高出25%。在日本也有类似的实验。一名神经科学家安排一群年轻人参加半小时的慢跑项目,每周两到三次。12周后再次测量受试者的一系列的记忆技巧,他们的得分有了明显提高,答题速度也明显加快。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神奇的效果在人们终止慢跑锻炼时几乎就立刻消失了。

  弗兰克尔认为,我们必须创造出自己生活的意义,即积极拓展意志能力。这样做会毫无疑问地引起不适。“思维健康需要保持一定的张力,它存在于已取得的和未完成的目标之间,存在于个人现状和理想自我的差距人们需要的并非是毫无紧张感的环境,而是为了自己选择的有价值的目标努力付出。”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摘自中国青年出版社《精力管理:管理精力,而非时间 》)


(责任编辑 :石兰)

分享到:
35.1K
·延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