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了硬财富和硬资源的“地球引力”,不仅需要技术上的突破,而且更需要人们在财富观念上的突
人类最早的财富观是完全建立在对自然资源依赖的基础上,这种原始的财富论叫做“财富自然论”,他们不仅认为财富是天然存在的,而且认为财富因为地球物质能量守恒定律而保持总量不变,人类只不过是把这些早已存在的财富通过劳动发掘出来,加工转化并不增加财富总量。重农主义虽然比“财富自然论”前进了一步,认为劳动也是财富之母,但是却更强调土地在创造财富过程中的作用,并把商业活动称为“投机倒把”,否认一切工业、金融和其他社会服务业的价值。
硬财富时代的财富和价值理论有劳动价值论、要素价值理论和边际报酬理论。劳动价值论认为商业、服务业、知识产业、金融业等劳动都是非生产性劳动,否定土地、资本、商业、服务业、金融的财富创造作用。随着资本在财富创造中的作用开始直观地表现出来,19世纪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提出了“三要素价值理论”,认为商品的生产归根到底都是源于三种生产要素,即土地、劳动和资本,也就是说土地、劳动、资本都是财富的源泉。当企业经营管理又上升为一种独立的财富创造因素,19世纪末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劳动、土地、资本和经营管理的四要素价值论。到了20世纪,科学技术在财富创造过程中的作用逐渐被人类所认识,要素价值论又发展为“五要素理论”:劳动、土地、资本、管理和技术都是财富创造的源泉。
虽然承认了土地、劳动、资本、管理、技术都是财富的源泉,但是硬财富观仍然没有彻底摆脱对地球资源的依赖。只有到了软财富时代,财富创造过程对地球环境资源的依赖才变得越来越小,逐渐挣脱硬资源的“地球引力”。
软财富,主要包括信息产品、知识产品、文化产品、金融产品和其他社会服务等财富形态。上述信息软财富、知识软财富、文化软财富、金融软财富、服务软财富的源泉和创造方式不再是对地球生态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加工使用,而是来源于人类的思维活动和人体的其他活动。
比如,信息软财富的生产和传播虽然也需要电话机、电报机、发射基站、纸张、油墨、电脑等物质媒介,但是所有这些硬资源都只在信息产品中占了极小的比例,而信息的生产主体是“软资源”——“人脑”工厂和“电脑”工厂,其财富表现形式除了人脑和记忆之外,主要是各种通讯符号、数码程序、互联网络以及其他信息载体。
又比如,在知识软财富中,学校需要有住所,书籍也有印刷成本,但是知识软财富的主体并不是这些硬资源,而在于软资源——教师的教学活动和作者的思维生产活动。
再比如,在文化软财富中,也需要剧院、乐器、绘画的涂料等硬资源投入,但是文化软财富的价值主体并不在这些物质成本,而在于软资源——歌手、演奏家和画家等自身的创作和表演能力。
还有,在金融软财富中,大部分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的办公场所都是租赁使用,而电脑等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也不值钱,真正有价值也是软资源——这些金融机构所承载的信用创造能力、投融资能力、金融产品、金融资源、客户价值等软财富。
最后,在医疗、保健、美容、理发、餐饮、茶馆、养老、旅游、甚至色情、博彩等各类社会服务业中,虽然也需要房屋、器皿、器械等硬财富作为活动载体,但是其财富和价值主体无一不是人类的思维和服务活动等软资源,而并非地球硬资源。
此外,在软财富时代,除了知识产品、信息产品、文化产品、金融产品、服务技能等五大类财富之外,大部分硬财富本身也承载着越来越多的“软价值”:比如品牌、专利、知识产权、票证、融资能力、配额、甚至吉祥的汽车牌照或手机号码等——在很多情况下,这些硬财富本身所包含的软价值甚至会远远超过其“硬价值”。
总之,软财富时代,人类的财富源泉最终摆脱了对物质世界硬资源的约束,其财富价值也以能否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来衡量。那些不能够及时抛弃硬财富观的国家、企业和家庭将在新一轮财富大爆炸中将看着自己的财富一天天缩水。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摘自北京时代华文书局《软财富》)

(责任编辑 :欧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