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上的彼此吸引和建立协作关系,能够激励我们达成富有成效的结果,这种更加乐观、充满人情味和人文气息的观点所影响的范围远不止商业领域或是网络环境。像维基百科和 Linux 这样通过协作努力而获得的成功,与芝加哥全市范围的社区警务模式 是类似的。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在线协作平台——情报百科(Intellipedia),也采用了类似的模式。
如此众多的领域都采用合作体系,让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界的研究人员重新燃起了探索合作机制的热情。他们开始设想,也许自私根本就不是人类的天性。经过众多科研人员的努力,我们在心理学、组织社会学、政治学、实验经济学以及其他一些领域找到了越来越多的证据:实际上,人类在很大程度上是更善于合作的,是无私的,或者说至少不像大多数经济学家之前认为的那么自私。这不仅仅是理论,很多实地研究已经找到了实实在在的合作体系,与以激励为基础的体系相比,它们往往更稳定,也更有效。即便是在人类生物学的研究进程中,进化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也正不断发现“人类善于合作”在神经及遗传方面的证据。尽管这听起来有些违背我们的直觉,但确实有更多的证据表明:进化实际上更偏爱愿意与他人合作或者帮助他人的人,即便这会让他们付出代价。我们将在下一章详细讨论。
通过众多学科对多个社会所进行的研究,一个基本模式出现了。在任何一个实验里,都有大约 30% 的人的行为让人觉得他们好像真的很自私,就像主流思想所认为的那样。但是另一方面,也有近一半的人会表现出合作行为,而且始终如一、态度鲜明。在这些人当中,有些人的合作行为是有条件的,他们以善报善,以恶报恶。另外一些人则是无条件的合作者,或者称为利他主义者,即便需要个人付出代价,他们也会与他人合作。通过针对地域广阔、类型众多的人所做的大量实验,人们得出了如下结论:实事求是地说,在受控条件下,没有哪个人群有半数以上的人总是表现出自私行为。
你可能在想,实验得出的结果还不错,但对于日常生活来说,这又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我们当前的社会和经济体系,如层级企业模式、惩罚性法律体系、基于市场的方法及教育,往往是根据错误的模型设计出来的。
这些模型定义了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定义了我们为何会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行为。我们不需要“认为每个人都是利己主义者,他们只有欲望和偏好”的体系。采用控制或者说“胡萝卜 大棒”的办法来激励大家是无效的。为了激励大家,我们要依靠可参与、沟通的体系,使大家拥有共同的目标和认同感。换句话说,组织能帮助我们展现心灵深处协作、慷慨的一面,而不是认为我们的行为都是出于自利。我们将会看到,试图基于利己主义构建体系,比如物质奖励或惩罚,有时会适得其反地导致生产率降低,还不如采用纯粹的社会动机导向方法。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摘自浙江人民出版社《合作的财富:获取合作红利的7个关键要素》)

(责任编辑 :欧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