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境
城市
首页 > 读书要闻 > 正文

用荡气回肠的故事,讲述人类终极资源

2018年06月05日 07:09   来源:解放日报   

  《创新力社会》

拉斯·特维德 著 王佩 译

  中信出版社

  ■本报记者 王一

  人类是如何从钻木取火、自给自足一步步走向商品交易的?曾经繁荣的文明因何没落?为什么工业革命诞生于潮湿多风的英国,而不是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的法国?今天的我们该如何面对经济发展正面临的巨大挑战?影响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水源、土壤、矿物、气候……然而,荡气回肠的历史终究使我们认识到,创新力才是应对挑战的关键。

  这是经济学家拉斯·特维德在书写《创新力社会》时的深刻感受,“人类的创新力不同于有限的资源,它可以不断地扩张,并自我革新。”

  讲述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

  读书周刊:您是经济领域的专家,在投资组合管理和投资银行领域从业长达11年,还成功创立了金融交易公司。是什么契机让您关注到了创新力的重要性并完成了《创新力社会》这本书?

  拉斯·特维德:不管你从事什么领域,你都应该了解这样的事实。1903年,《泰晤士报》曾写到尝试开发飞行器是浪费时间,而仅仅几周后,莱特兄弟试飞成功。1920年,《纽约时报》曾称制造火箭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49年后美国人登上了月球。1949年,作为电子计算机的共同发明人,约翰·冯·诺伊曼在评论该发明的未来时说:“目前看来,我们的计算机技术已经达到了极限。不过我还是得对发表这样的言论保持谨慎,因为5年后再听可能就会相当愚蠢。”

  更多这样的事情堆积在一起,让我发现,人类的创新力不同于有限的资源,它可以不断地扩张,并自我革新。

  读书周刊:很多人认识您是通过2012年出版的《逃不开的经济周期》,这本书一经上市就备受好评,中文版至今已加印23次,也让很多读者领略到了您论证的严谨性和极强的写作功底。与《逃不开的经济周期》相比,《创新力社会》的写作手法有何特点?

  拉斯·特维德:在写作《逃不开的经济周期》时,为解开经济周期的奥秘,我翻看了经济周期的历史。从苏格兰赌徒兼金融天才约翰·劳所生活的时代开始,一直到今天的计算机时代,回溯了300年来财智精英对经济周期理论和现象的影响,可以说是用写历史的方式写经济。

  而《创新力社会》涉及的学科更多,比如自然科学——落叶森林、珊瑚礁、蚁丘、蝴蝶、群鸟、蜂鸟、大象等。大自然拥有无限的创新力,正如博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所说,此类奇迹通过物竞天择、自然选择,加上随机变化,就会出现,而这种看似简单的组合就能够形成创新力。

  再比如,直至1000年前,西方各国还在世界赤贫国家之列,但是,随着它们的创新力萌芽,从1450年开始,其创新力几近爆炸。在之后的250年间,西方各国在军事、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走在了全球前列。这种创新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因此,创新力集人类历史、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于一身,所以必须用跨学科的方式来讲述,当然,书也就更加丰富、更加好看了。

  读书周刊:众多学者评价《创新力社会》极具知识性与可读性,与斯蒂芬·平克的《人性中的善良天使》、尼尔·弗格森的《文明》、福山的《政治秩序的起源》和马特·里德利的《理性乐观派》比肩。

  拉斯·特维德:我只是想讲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文明起起落落,而创新力才是应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挑战的关键。现在,我们要做的是搞清创新力究竟为何物。

  开启一场天翻地覆的变革

  读书周刊:在您看来,创新力到底为何物?

  拉斯·特维德:古往今来,众多帝国和文明的兴衰起伏,都与创新力息息相关,能够充分激发创新力,国家就会繁荣强大,如果阻碍创新力的产生,国家就会腐化灭亡。我与诸多学者意见相左的是,我认为国家兴衰成败的原因很难通过比较土地是否肥沃、动植物是否多样、矿物质是否丰富等资源状况来解释清楚,因为一些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反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傲人的成绩。

  我觉得这些可以解释为人的因素。新加坡虽然三面环海,却并未依靠渔业养殖或捕捞发展本国经济,时至今日,该国的鱼肉和饮用水均依靠进口。新加坡经济腾飞的原因是依靠贸易和思想的对外交流,而该国拥有的水上通道在这方面提供了便利。因此,它的成功依靠的是相互交流,而不是自然资源,这就是创新力。

  读书周刊:创新力是最终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但是如何才能获得创新力呢?

  拉斯·特维德:在一个充满活力的系统当中,具备几个关键因素之后,创新力就会自发产生——只要充满活力,这个系统可以是某种自然生态、某个商业领域,也可以是整个人类文明,或其他任何东西。

  一旦拥有,系统就会发生神奇的变化,取得自然而然且富有创造的发展,无须制定其他发展规划。我们能亲眼见到这个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逐渐改变自然生态、商业领域,甚至人类文明,长此以往,结果必会令人惊艳。这就不得不提这几个关键因素了,分别是个体单元、变革驱动者、有效网络、共同记忆与竞争。

  读书周刊:请您具体解释一下这几个因素。

  拉斯·特维德:我们先从个体单元开始。个体单元最善于产生奇思妙想,在一个网络当中,单元的个体越小、数量越多,越容易产生创新力。在人类社会,发展变化通常最初源于某个人头脑中闪过的一丝灵感,这种灵感的产生通常是受人启发,但只会出现在单个人身上。

  下面讲变革驱动者。发展进步需要自发变化,即使这种变化极具负面影响。远古人类由于气候变化频繁而加速进化,这种气候变化不断表现为短时间内天气反复无常,而且还形成了气候更加干燥、地貌更加开阔的发展趋势。因此,气候就可以被称为变革驱动者。

  现在,我们拥有的是许多微小的个体单元,它们期待变革、勇于创新。但还需要它们之间自愿进行双赢交易,这就要有有效网络。个体单元必须联系起来才能实现交流互通,彼此的联系越紧密,进步的速度越快,取得的成果就越明显。互联网就比孤零零的单个系统更加便捷高效。

  这样一来,每个人的创新设计空间都会得到急速扩张。但是,人们一旦开始交流,就需要拥有贮藏价值、交换信息的途径。于是,我们就需要共同的记忆,我们需要一套标准代码“写入”,并且记住成功的经验,而且这种代码必须能让网络内各个成员相互分享,共同使用。

  但人类天性中有懒惰的一面,解决途径就是达尔文提出的竞争压力,比如在商业社会和自然生态当中出现的竞争。由此可见,我们的自组织创新系统还需要有第五个要素——竞争。

  以上所说的是系统当中产生自主创新力需要具备的5个要素。将这些要素结合起来就会出现奇迹:启动这一进程的人不会想到他们的所作所为将产生怎样的深远影响。数万年前,当贸易出现在少数人之间时,他们根本不会想到自己为人类开启了通向太空、遨游宇宙之路,他们也不会明白自己开启了一场天翻地覆的变革。

  静止社会不是方向

  读书周刊:如今,科技领域的发展更加依赖于人类的想象力和创新力。也有人提出质疑,诸多科技领域似乎已经接近理论上的发展极限,这不会反过来抑制发展吗?换句话说,人类已创造的发明是否已经超越了自己的想象力?

  拉斯·特维德:人们总倾向于认为创新和增长已经接近饱和。纵然无数发明和新事物层出不穷,但是我们依然无法想象这种规律如何持续。不仅如此,人们还会经常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在罗马时代,杰出的工程师弗朗提努斯曾说:“创造发明很久以前就已达到极限,我对进一步发展不抱任何希望。”

  我却完全不这么认为,我觉得创新是有设计空间的。随着创新设计空间不断扩大,全新的排列组合就能创造更多的机会。如果我们将创新设计空间中的现有物品数量从2翻倍至4倍,产生的重新组合就会从3个升至14个。创新设计空间扩大的本质就是超指数式增长。

  读书周刊:虽然创新力的大爆发为人类带来了福音,这一观点也已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但是,仍然有反对的观点——我们应该见好就收,停止进一步发展,着手建立一个可持续的社会,毕竟我们正在消耗地球资源。面对地球上的资源,你是相信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还是相信,地下的石油会枯竭,人类会亲手砍下最后一棵树?

  拉斯·特维德:1908年5月13日清晨,罗斯福曾召集数百位美国各届领袖和各路媒体齐聚白宫。此次会议的主题事关国家兴亡的危机:美国的水、木材、金属、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良田等资源即将消耗殆尽——一场灾难就在眼前。

  结果恰恰相反,在此次演讲之后,美国的能源、铁、木材和食品的产量继续加速增长,势头强劲,从未放缓。实际上,此次会议以来,各个领域的增长依旧强劲,直到100多年后的今天。

  究其原因,还是那句话,人类的终极资源是创新力。长期来看,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快于通货膨胀,而商品的价格低于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对经济学家来说,可以得出的结论就是:我们的原料日益丰富,而人口日益减少。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当希望有更多的人,但它意味着我们不应该因为担心资源很快就会耗尽而停下文明发展的脚步。相反,如果我们扼杀了创新力,创建了一个静态的社会,我们的资源很快就会枯竭。

  读书周刊:那么,我们的发展是否破坏了环境?

  拉斯·特维德:关于环境污染问题,我听到了很多种说法。但真相是,强烈的创新力、先进的科技和日渐增加的环保理念是改善环境最有效的元素。相反,理想化过去、拒绝新科技、拥护零增长并不能解决问题。

  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不是静止或者倒退,而是向前。关键不是限制科技和经济的发展,而是鼓励创新、创造财富和发展科技。


(责任编辑 :欧云海)

分享到:
35.1K
·延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