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境
城市
首页 > 读书要闻 > 正文

经济运行的逻辑

2018年04月27日 07:02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 萧雨林

  一个基本的问题是,现代经济理论已经如此精巧和复杂,有着稳健的基础假设和可靠的逻辑推演,我们为什么不奉行拿来主义的基本精神,而要舍近求远地单独提出一些分析过程,并且这些分析似乎仍然颇为粗糙?

  答案在很大程度上是实用主义的,即为了更简便和快速地解决问题。

  我们知道预测未必是投资和商业活动的核心内容,恰当的应对、强力的执行和可靠的风险控制共同构成了商业成功的基础。但商业领域的宏观经济分析必须对经济趋势和政策走向提出预测,必须尽力提高预测的准确率,这一点却是非常清楚的。

  根据我有限的知识,在过去十几年中,甚至在更长的时间里,在中国的大学、研究机构和政府中都曾经出现将中国经济模型化和数量化的认真尝试,其中的一些依托与国际研究机构或学者的合作,并大量借鉴成熟的经济理论和模型。这些努力显然是非常重要和十分有价值的,但以商业的标准来看,这些尝试所取得的成功似乎是有限的。

  这也许至少存在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经济的体制和结构始终处在快速的变化中,这使得模型的结构和参数相当不稳定,再加上基础数据质量不高,这些瑕疵最终限制了模型拟合现实并作出预测的能力。实际上,这样的辩护是非常强有力的,并且能够说明所有模型失败的情况。二是中国的经济运行存在一些独特的约束条件和作用过程,这些条件和过程在发达的经济体中并不存在,也就没有很好地反映在成熟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模型中。

  沿着第一种解释的思路看,在商业领域从事宏观经济分析将会不知所从,无处下手。这样经济分析就逐步演化为对统计指标的会计解释,故作高深地摆弄计量技术或者人云亦云地吟诵经典,但这与最终的商业用途已去之甚远。

  沿着第二种解释的思路看,就需要对中国经济进行近距离的仔细观察,小心地辨识那些独特的约束条件和作用过程,并以此为基础进行逻辑推演和证据比对,从而积累认识,推断趋势。

  我们试图沿着后一种思路作一些尝试,这是否可行并且有效,当然见仁见智。反思过去十年我们所提出的预测,其中有些似乎十分成功(这当然有运气的成分),但也有一些错得离谱。

  我们知道物理定律是非常严密和精确的科学,但它对未来的预测仍然需要给定必要的初始条件;在宇宙万物的演化中,上帝是否可以随心所欲地设定初始条件,这可能仍然是有一些疑问和争论的。类似地,经济理论对未来的预测也需要给定外生条件。这样,预测的偏差要么来源于理论本身的错误或局限,要么来源于外生条件的错误设定。

  在很长的时间里,我始终反复检讨严重的预测错误为何发生?一个大体的看法是,错误似乎更多地来源于外生条件设定的偏差。尽管理论的局限性是难以避免的,但事后来看,我们所尝试提出的理论似乎总能够对比较多的证据提供稳定和一致的解释。

  现在我们更加清楚的是,恰当地设定经济运行的外生(初始)条件十分重要,这需要知识、经验和一些好的运气,也需要在实践中对经济数据进行严密的观察,并随时准备根据外生条件的变化对预测作出调整。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摘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经济运行的逻辑》)


(责任编辑 :欧云海)

分享到:
35.1K
·延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