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境
城市
首页 > 读书要闻 > 正文

追问内心的真实

2017年12月15日 07:08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冀 鲁

  今年4月,《追问》(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悄无声息地上市,不到1个月的时间,就加印数次,销量超过了50万册,且绝大多数是零售。

  我们知道,纪实文学比起小说来,写作上受限很多。缺乏了虚构,情节就不可能有多丰富,又何况反腐题材种种的限制。那又是什么,使得这本书如此受欢迎?

  于是,这本书摆上了我的书案。

  《追问》由8个故事组成。作者丁捷从中纪委提供的633个案例中,筛选出28个地厅级与省管领导干部违纪违法典型,并与其中的13人进行了面对面的长谈,由此获得了数十万字关于他们心路历程的第一手资料,由此炼化出这8个故事,每一个都足以颠覆你对官场的想象以及人性的认知。正如二月河在序言中所说:“所有的人物,大都曾经是颇为耀眼的成功人士,也几乎都因为反腐风暴而受到党纪处分,有的成为了阶下囚。他们的斑斓故事一波三折扣人心弦,他们的心路历程令人惊悚震惊甚至压抑窒息,他们的如此结局令人五味杂陈,瞠目结舌。”

  《危情记》里的副市长,一人同时拥有3个“家庭”,并跟多名女性产生纠葛。然而他始终认为自己就是电视剧《牵手》中的吴若甫,是在事业奋斗过程中,与心心相印的女子产生了恋情,虽然不道德非伦常,但毕竟存有几分人间真情,“是羞耻而不是可耻,是无聊而不是无赖”。

  情感错位的还有一个级别更高的落马官员,《最后的华尔兹》中一位省部级干部。他周旋在两个他认为非常出众的女人——聪明绝顶的老婆和美丽绝伦的女明星之间。谈吐间,他依旧流露出特殊的优越感,认为凭自己的贡献和地位、才华与风雅,完全配得上这样的风流生活。即便几年囹圄,依旧傲慢蛮横,这该是怎样一颗陈腐而残损的心。

  《曲终人散》是最后一个故事。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主角转业到一家国有独资企业集团担任党委委员、副总裁。他从“被赋闲”,一步步盘弄人事攀爬至权力的巅峰,担任了集团一把手,组建“私家军”,过上了糜烂的生活。为了达到自己理想中的权威,他制定了“五个一工程”,即高声低声“一个声”、大事小事“一把抓”、决策拍板“一言堂”、财政花钱“一支笔”、选人用人“一句话”。然而当他落马,处于曲终人散的凄凉境况时,却把心理失衡的原因归结于被同僚挤压的时间太长,被前任冷落排挤得太厉害,认为内心蓄积了太多的怨气需要释放。他抱怨亲情不厚,谴责友情太薄,为此夜不能寐,一会儿暴跳如雷,一会儿望月流泪。这又是怎样一个扭曲而不知因果的灵魂啊!

  8个故事,一群落马官员的口述纪实,鲜活地描摹他们从违纪到违法的过程,深刻揭示了腐败高官们矛盾重重复杂纠结的内心世界,刻画出他们灵魂坠落的轨迹。虽然为了保护讲述者的隐私,丁捷把情节打乱组合,但这丝毫不影响文本的真实性。

  认真读来,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运用文学力量贯穿当下历史与现实的党风廉洁建设的鲜活教材,倒不如说是一部心灵碰撞实录,更是一部哲思蕴含于理性追问之中的醒世箴言。

  5月16日的鸡鸣寺,市政府小礼堂里,《追问》作者丁捷讲述《追问》写作过程中那些经历、感受,以及翻天覆地的心路历程。他坦言,这些真实的故事有的是“潜伏”,有的是“风声”,有的是寒心的感情戏,有的是精心的迷魂阵。但是写《追问》,不为了写故事,而为了写人心人情人性。

  8个故事前,有丁捷的《亲历:365个故事365里路》。他说:任何故事,不管你如何定性,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我们不是这个故事的制造者,就是参与者;不是参与者,就是见闻者;甚至连见闻者都算不上,但我们一定会是这个故事的间接关联者。

  或许这就是此书受到如此追捧的原因:人们在这里可以照见自己心灵的倒影,与曾经陌生的高官人生的交错呼应。

  视线回转,书封上那两句话越来越清晰:为什么有的人被彻底打垮时,才会追问自己内心的真实? 为什么有的人被彻底打垮后,依然无法追问到自己内心的真实?

  我想再追加一句:是不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对自己来一次彻底的追问?


(责任编辑 :欧云海)

分享到:
35.1K
·延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