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境
城市
首页 > 读书要闻 > 正文

人生最重要的投资就是你自己

2017年12月06日 08:5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我们无法预测未来,只能努力用智慧创造未来。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曾引用过美国通用公司前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的一句话,“如果你不去主宰自己的命运,那么别人会。”对于提升自己的财商、管理自己和家族的财富,掌控自己和家庭的未来,何尝不是如此?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在今天投资自己、付诸行动,就是为未来播下希望的种子,创造更为美好的明天!

  在一次论坛上,白岩松对柳传志说:“现今‘85后’、‘90后’不再有食物上的饥饿感,这是幸运的。但是心灵饥饿同样是饥饿,也许现在我们比您那个时候更加饥饿。”

  柳传志等变局与格局——互联网时代的企业生存之道[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5. 也许正是这种新的饥饿感,让我能潜心研究中国人在富裕之后所面临的新问题。其实,从某个角度来看,大多数人富裕以后产生的不再是饥饿感,而是缺乏某种安全感,就是财富如何才能持续;同时,这种持续还包括财富与爱的延续,能否做到“富过三代”,这就是继承、传承的问题。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个做好遗嘱工作、做好企业交接班的事情,但是更深层次上,这又是涉及文化、教育和价值观的问题:即二代的教育和成长以及家族财富文化、家族企业价值观念的培养,而这才是“传承”的深层核心。

  在中国,极其富有的高净值人士虽然在数量上处于“小众”地位,但是他们以及他们家族对社会的影响却极为深远,他们的企业经营、投资行为、慈善和公益捐助乃至二代、三代的健康成长和稳健接班,对经济、就业、社会的稳定乃至更大数量民众的福祉可能都会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在财富管理和传承领域的实践中,笔者发现,这些财富人士在财富管理和传承方面的需求以及他们企业和家庭存在的各类问题和困扰,其实也给服务于富裕阶层客户的财富管理人士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这个高端金融和法律服务领域,与中国财富人群数量以及个性化服务需求的迅速增长相比,我国在财富管理和传承方面的学术研究、教育和培训、服务实践均严重滞后,其巨大的潜在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如同一座被沙石覆盖埋藏的金矿,远远没有被充分认知、发掘和利用。

  在这个生态圈中,从专业人士层面看,包括理财师、家族律师、税务筹划师、心理咨询师、培训师等;而从机构角度看,则包括银行、家族办公室、法律服务提供商、信托公司、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移民服务公司乃至针对家族企业创一代以及创二代等的高等教育和高端培训机构。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专业人士、专业机构的数量、质量和财富客户的巨大需求相比存在着严重的落差。这个领域可参考借鉴的书作也是以翻译的学术图书为主,而各类新媒体所传播的有关财富管理的知识和信息,固然很方便阅读,但是鱼龙混杂,不少甚至还包含错误信息、易误导人。新一代财富管理的专业人士急切需要在这个领域进行火线培训和提升,需要一本全面、专业、权威的教材和参考书,并且能够将欧美财富家族的管理和传承理念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客户需求、更有效地服务客户。所以,这个供给和需求的严重落差既是挑战,又意味着机遇。

  中国的财富家族,为什么不能享受到最先进的、国际化的财富管理和传承的理念与服务,从而让自己有机会摆脱“富不过三代”的魔咒?中国金融和法律领域的专业人士为什么不能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个领域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并在实践中提升自己,从而更好地为客户提供高端一流的服务?

  这些成为促使作者决心撰写一本私人财富管理与传承的专业著作的初衷。一方面,中国的财富人群有权利了解他们应当获得什么样的服务,能够学习借鉴欧美、香港的财富家族如何管理财富、如何成功传承;另一方面,中国的专业人士和专业服务机构更需要在这个全新甚至陌生的领域获得更权威和来自实践操作第一线的知识和指引。

  就这样,我们开始了写作,过程虽辛苦,但也乐在其中。我们希望它能成为家族企业决策者、财富家族成员、(超)高净值个人、家族办公室及家族财富管理专业人士案头的一本必备工具书。

  为什么中国到了必须重视财富管理和传承的时候?根据《2014年胡润全球富豪榜》,1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0亿元)以上级别的华人富豪共有457位,平均年龄为59岁,中国千万以上的富豪已经超过109万人;而据招行—贝恩发布的《2015年私人财富报告》,个人可投资资产超过1 000万元人民币的人数在2014年末达到104万人。以上数据虽然统计方法不同,但是都反映了中国现阶段的高净值人群规模非常庞大。另外,在未来5~10年内,全国有300多万家民营企业将面临企业传承问题。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第一代民营企业家正逐渐老去,很多家族企业目前正处在财富交接的关口,财富传承日趋紧迫。

  然而,无论是基于包括胡润百富在内的机构调研,还是从已经出现的相当数量的传承失败案例来看,人们对财富管理、资产安全与财富传承缺乏了解,存在误区,容易被误导。

  如何应对“心灵的饥饿感”?传承不等于继承,财富上的“饱腹感”也无法弥补“心灵的饥饿感”,这尤其体现在财富人士的子女教育上。

  美国心理学家梅德林?莱文(Madeline Levine)博士在其专著《特权的代价》中提及,基于一项2007年的研究调查,在美国富庶家庭中,有30%~40%的青春期孩子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其中青春期少女中高达22%患有抑郁症,是全国七年级少女患抑郁症比例的三倍。到了八九年级,这类家庭的女孩有三分之一出现了显著的临床焦虑症状。数据资料显示,来自富裕家庭的12~18岁青少年,有30%~40%正遭受心理疾病的困扰。

  而据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将近2867%的富二代认为他们身边家境优越群体中有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违法犯罪问题。有42%的被调查者认为“毒品偶尔玩玩无妨,只要不上瘾就好”,只有381%的人认为吸食毒品是一种堕落行为。

  在大量的案例中我们发现,没有智慧的传承,即使有财富的继承,财富终将消亡,甚至会加速消亡。而在我们服务客户的时候,不少高净值人士都有这样的担忧:过多的财富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希望我们在传承的筹划安排中,设计好方案,兼顾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做到财富与精神的真正传承,实现基业长青。

  家族企业面临什么样的特殊挑战?波士顿咨询集团(Boston Consulting Group)在一项家族企业和非家族企业的对比研究中发现,家族企业的业绩表现更为稳定,尤其是在经济低迷时,其表现更为出色。同时,研究发现,家族企业在长期战略、业绩稳定、高级经理人和员工的高忠诚度以及具有鲜明的企业文化方面明显胜出非家族企业。麦肯锡对114个家族企业与1 200家其他大型公司进行对比后发现,家族企业在员工激励和领导力上显著优于非家族企业。

  当然,在传承和家族治理方面,家族企业也面临莫大挑战,包括企业对家族决策者的严重依赖,企业内部存在的任人唯亲,以及家族成员内耗争斗给企业和财富带来的极大的负面影响。

  一项对250家中国香港地区、台湾地区以及新加坡家族企业传承的研究发现,这些企业在所有者交班过程中都承受了巨大的损失,在新旧掌门人交接年度及此前的5年,家族上市公司的市值在扣除大市变动后平均蒸发了60%。

  范博宏交托之重[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法国的INSEAD商学院和哥本哈根商学院的两位教授对丹麦5 300家私营企业的调查发现,家族企业中任职的家族成员和非家族成员的雇员相比,前者的业绩表现显著低于后者。

  而中国由于计划生育导致相当数量的财富家族只有一位子女来作为唯一的继承人。接班安排不当,则非常容易导致企业在二代手里资产缩水,甚至最终发生多年积累毁于一旦的情形。即便交接班成功,如果对家族的发展没有预见力,那么也会影响家族企业的控制权和管理。

  基业长青背后的神秘业力是什么?除了介绍财富管理和资产保护的技巧,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神秘的问题,成功与财富的背后,是否有某种“好运”在起着神奇的作用?冥冥之中是否有着某种力量保护着这些幸运的财富家族?而那些家道中落的家族的失败难道仅仅是由于理财失策吗?善举、公益、价值观究竟对财富的创造和守护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善举和好运,是否存在某种巧合?当我们把一系列的财富家族案例集中起来进行归纳和分析,我们发现了什么?这也许是本书中最为励志和发人深省的部分。

  上面的这些挑战和问题,都会在本书中找到答案。我们希望,通过揭示世界财富家族的财富管理、传承和家族治理的秘密,广大读者可以受益于本书所介绍的理念和方法,尤其是财富管理领域的专业人士、机构可以从中获益,更好地为客户提供高端理财服务,同时也能提升自己的“财商”以及生存和投资哲学,为自己的财富管理和下一代教育积累经验。

  本书分享了国内外许多财富家族的故事和案例,引用真实资料和数据,描述不少鲜为人知的细节,并通过轻松、浅显的语言来说明较为复杂的金融、投资、法律以及教育方面的问题。

  最后,我们希望本书能够帮助中国数百万民营企业家和他们的家庭从容应对人生中的重要决定和转折点;面对人生的无常,他们更加胸有成竹,充满自信,而不需要在迷惘中无可奈何。这些影响财富人生的决定可能包括移民、重大的投资决定、家庭教育、婚姻、遗产分配、国内外信托、家族企业的传承和家族的治理。

  在写作本书过程中,相关行业内的诸多资深人士与我们分享了其亲身经历的财富管理和投资经验、智慧和方法。在金融和资产配置方面,我们获得了高盛私人银行部康宁先生的指导;在保险方面,则获得了诺亚保险经纪公司总经理娄道永先生以及香港Willis公司资深财富管理顾问潘凯儿女士所提供的帮助,

  他们的无私分享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写作内容。在此对他们表示特别的感谢。

  此外,还要感谢中信出版集团的副总编辑季红女士对本书的鼓励与支持,感谢谭惠芳女士在本书的编辑、审定和出版过程中所投入的大量时间与心力,以及张源源女士在书稿的推广与策划上所给予的帮助与指导。

  与此同时,特别感谢参与本书编辑和研究工作的团队成员:汪中海、张紫薇、张卓晨、董丙刚、李怡、陆珊菁、王瑶、陈璐。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摘自中信出版社《私人财富的管理和传承》)


(责任编辑 :欧云海)

分享到:
35.1K
·延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