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境
城市
首页 > 读书要闻 > 正文

二十世纪,被飞速改变的环境和社会

2017年11月13日 07:14   来源:文汇报   

  《太阳底下的新鲜事:

20世纪人与环境的全球互动》

  [美]约翰·R.麦克尼尔著

  李芬芳译

  中信出版集团出版

  常龙川

  《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人与环境的全球互动》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世界闻名的环境史大家、乔治敦大学环境史教授、今年7月被选举为美国历史学会新任主席的约翰·R.麦克尼尔的代表作。约翰·R.麦克尼尔的父亲威廉·麦克尼尔是享誉世界的《西方的兴起》《世界史》等名著的作者,约翰·R.麦克尼尔本人的作品,除了这本书,还包括《蚊子帝国:1620—1914年大加勒比海地区的生态和战争》《全球环境史指南》《大加速》等,都受到学界和大众读者的广泛好评。

  《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人与环境的全球互动》英文版出版后,曾被《泰晤士报》评为最优秀的科学作品。这本书翔实地评述了二十世纪的一百年中,人类对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生存发展环境所造成的深刻影响。作者在序言中指出,就环境变迁的强度和人为因素的集中程度来说,二十世纪都超乎寻常——在一个并不算很长久的时间内,借助丰沛的廉价能源与水源,又抓紧了来之不易的和平发展环境,世界许多地区的经济超速增长,人口规模也实现了极大的扩容。总体上,人类生存发展对于环境的介入程度和影响程度,都变得更深,出现了许多不良反应,当然,科学技术的发展、环境意识的觉醒,也在促成环境保护的提速。

  该书分为两大部分。在第一部分有关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的叙述中,麦克尼尔着眼于地球的各种“圈”,包括岩石圈、土壤圈、大气圈、水文圈、生物圈,解析其分别受到人类影响的情况。从岩石圈、土壤圈的存在状况来看,随着化学工业、采矿业的发展,二十世纪在全球范围内上演了急速的土壤污染、山体破坏,并诱发了频率远超过去的相关自然灾害。并且,随着化石能源的高效利用,古代以来就存在的屯垦,到了二十世纪突然提速,也加剧了土壤侵蚀恶化的情况,以至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出现了红土灾难,而菲律宾、卢旺达等国家在二十世纪因屯垦开发所引发的环境问题,迄今也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如果再将农业中滥施化肥所造成的土壤破坏纳入考量,地球岩石圈、土壤圈在二十世纪之中遭遇的就是超速的全面破坏。

  地球区别于其他许多行星,并成为孕育文明的重要保障,就在于拥有大气圈。二十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大量的废弃物被排入大气圈。书中历数了英国伦敦,日本,美国匹兹堡、洛杉矶,德国鲁尔等国家和城市在二十世纪的空气污染史,归纳了空气污染作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副产品而带给人类的严重伤害——不仅在于污染空气对于人类健康、动植物生存环境的直接伤害,而且还可能对于大气圈的存在构成毁灭性的剥蚀冲击。

  书中详细叙述了地球水文圈、生物圈在二十世纪受到的损害,包括水源过度开采使用与水源污染、二十世纪全球各地大规模兴建的水利工程所带来的后遗症、生物圈存在条件被改变所带来的物种灭绝及疫病传播,等等。麦克尼尔感慨地说:“在二十世纪,人类不只诠释了生物的进化,还深深地改变了它。”其影响很可能要通过较长的时间才能反映出来。同样的,人类活动造成大气圈臭氧层受损,让海洋中部分微生物死亡,由此带来的海洋生态环境变化及后续问题,也必然会通过一个缓慢却坚定的节奏反馈及呈现。

  全书第二部分讨论人类社会在二十世纪呈现出的急速变迁,包括空前的城市化和“人口保障”、能源开发利用与科学技术进步、观念嬗变更迭潮流。全球人口在二十世纪增长惊人,如亚洲人口就从1900年的九亿三千七百万,增长到世纪末的近四十亿,非洲人口激增六倍,其他大洲的人口也呈现快速增长。在人口增长的同时,大规模人口迁徙潮流也在全球范围内涌动,越来越多的人口走出农村、草原、山区而聚集在城市。城市化潮流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促进了多方面的变革创新,实现了文化繁荣,但也不可避免地增加了资源和能源消耗。书中指出,“二十世纪在能源机制、科技与经济方面的变革均息息相关”,能源大规模使用带来了环境的大幅度变化,更让全球各区域更为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麦克尼尔指出,二十世纪也成为人类自行建构的大规模社会与意识形态的实验阶段,各种政策、观念与政治结构掀起交叠的漩涡,并与科技的变化、经济的发展构成互动。

  在二十世纪的不同时期,已经有过不少人呼吁要警惕社会危机、生态危机。麦克尼尔认为,尽管危机警告反复提出,但一定程度上却落空了,因此人类社会仍应保持足够的自省与警惕,加紧导入更洁净的全新能源机制,加速人口转型,要更加善于通过科技创新来解决提升生活福祉与兼顾减少能源资源消耗、环境破坏的核心命题。“只有从自身做起,不厌其烦地改弦易辙,才能避免严重伤害”。


(责任编辑 :欧云海)

分享到:
35.1K
·延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