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境
城市
首页 > 读书要闻 > 正文

读书需知味

2017年10月18日 07:18   来源:山西日报   

  在《读书知味》中,作者用自己60多年的读书阅历与教育经验,寻找出有效的阅读方法

  清代诗人袁枚说,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

  著名学者、文学家林语堂也言及:读书须先知味。这味字,是读书的关键。

  可见读书知味是极其重要。一个味字,体现出一本书独有之趣之意,就像花有花香,树有树姿。读书唯有知味,方能得其精髓。而怎样读才能知味?作者在《读书知味》一书中,用自己60多年的读书阅历与教育经验,引领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走进中外名家名作,探寻作品与作家的独特意味,寻找出有效的阅读方法。

  整本书分为5章,每章6篇至7篇不等,从章节到篇名都简洁清晰,富有指向性。

  第一章,做读书的有心人。这个道理从小父母和老师就在讲,可是扪心自省,做到的人不多。其实不是不愿意做,更多的时候是不知道怎样才是用心,或者说用心可以用哪些方法。“好的文章中,几乎没有不用到联系这一古老的方法的。”“在阅读中,有了联想,会帮助我们提升阅读兴趣……”紧接着作者用秦牧的《社稷坛抒情》为样文,结合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周涛的《大树和我们的生活》,史铁生的《二姥姥》,详细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联想,读者又如何理解并借助文本展开联想。之后的这一章中的“读书需要想象”“读书需要思想”……无不如之前一样,结合着名家名篇,具体到某个细节某种写法,如何体会其中的美妙,这不惟对青少年,所有读书不得其味的都将大有裨益。

  读书得其法,是为了读书得其趣。在第二章读书的乐趣中,同样采用分析名篇名作的方法,来指导读者获得别样的感受。这些文章十有八九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可跟着作者的引导,再来细细品味以后,就讶异地发现,原先我们曾数次过目的文字下竟还潜藏着很多东西。唯有这样体会了“细读的妙处”才能“由‘小’见大”把握“文章的节点”感受“细节的力量”,进而品味“情境的味道”。

  目前国学正热,作者在“古诗要从少年读”一篇中,主张不妨让孩子先从读古诗入手。然后由读写结合,指导青少年如何从读古诗中得到写作的启示。作者善用对比的分析,比如他用李白的《寄王昌龄》和《送孟浩然》来分析同样是送别题材,“送别的对象、情景不同、心情不同”因而写法的不同,进而分析李白的诗是如何做到“体格无一分形似”,从而使得读者不仅读懂了诗,也懂得了如何把相同的题材写出独特的韵味。这样读书所挖掘的乐趣,绝不是看到好玩有趣的情节哈哈一笑,而是读懂之后有所触动、有所回味,“看到了文字背后的细微之处”而会心一笑。

  之后3章,“读书读什么”“读书与读‘人’”“我的读书笔记”,作者分别从体会语言,把握人物关系及心理世界,以及6篇名作的读书笔记,给予年轻读者们翔实的读书与思考的方法及建议。

  一书读完,收获颇多,迫不及待想推荐给年轻的朋友们。就如作者在前言里提及:纸质阅读的魅力和作用,在于它是一种整体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能伴随人一生的成长,可以丰富人的心灵与精神,并能够挖掘出人生的种种潜能。

  希望有更多的青少年读到这本书,并由此踏上自己的自由阅读之路,尽得读书之味。

  王霞


(责任编辑 :欧云海)

分享到:
35.1K
·延深阅读